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唐终于达到了鼎盛,而后逐渐衰落于宋及明清时期。纵观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其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在中国本土着陆、生根、壮大,是由于主动的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它巧妙的找到了儒家文化与其相同之处,不断的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国大众的情感、性格,又借以统治者的大加扶持,终于成为了中国与儒、道并列,且在一定时期影响更有超前二者的佛教文化系统。其影响可以说波及中国的方方面面,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佛教的专属文化样式。比如:佛教文学、音乐、壁画、石窟、舞蹈等等。佛教义理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这也是佛教在宣传方面天然的优势。但是更重要的是佛教独特且智慧的传播方式和策略。佛教要宣传,不仅需要佛典的翻译、流传,更需要的是导俗化众。也就是首先传授给佛教弟子,再通过他们普及民间,这种活动就是俗讲,其讲唱的底本便是讲经文。讲唱的对象是广大群众,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因此说话、唱词完全采用当时流行的口语、俚俗语和押韵文,通俗易懂,曲调婉转流畅,富于感染力,能触动听众感情。讲经文在宣讲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往往在原有经文的基础上铺张渲染、增设人物情节。本论文旨在以敦煌遗书中留下来的较为完好的讲经文为研究对象,如《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多讲经文》、《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无常经讲经文》、《父母恩重讲经文》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讲经文的发展变化,进而理解讲经文在哪些方面有助于大众接受佛教,并且讨论讲经文在文学史上、佛教传播史上的作用和意义。本论文从两种途径上分析了讲经文,即解经方法和艺术特色。我们发现不仅解经方式多样化,而且还穿插了丰富瑰丽的描摹和生动形象的譬喻。在形式上,讲说时又大量采用赋体的形式来铺陈描写,咏唱时多用七言歌行和五言诗体,使讲经活动更富有艺术魅力。究其作用,本论文认为讲经文对变文等讲唱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宋元话本小说的源头,亦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根源,并且为后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