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中的“返乡”主题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ngu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返乡”是串联起莫言小说创作历程的一个重要主题。从20世纪80年代初登文坛,到2020年发表新作《晚熟的人》,莫言一次又一次地书写着“返乡”故事。其中,以第一人称“我”之“返乡”作为重要情节的小说作品多达20余篇,形成一个贯穿性的主题序列。因此,本文试图整合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莫言小说中以“我”的视角所讲述的“返乡”故事,以“返乡”主题的塑造为切入点,观察莫言小说创作同作家自身人生经验的积累、作家对故乡人事的描绘以及由此所呈现出的精神特质之间的密切关联。同时,也通过莫言与文学史上其他作家的“返乡”书写之比较,探讨其独有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心态。
  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
  在第一章中,对“返乡”主题与莫言人生经验之间的互涉关系进行历时性的梳理与分析。第一节聚焦于莫言童年乃至少年时期的乡村生活,主要探讨乡村生活经验对其文化心态的形成与“返乡”主题的塑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乡土社会的苦难生活使得莫言产生仇恨故乡的情绪和离开故乡的冲动,而另一方面,这些个人经验的积累和故乡文化的熏陶,又在后来转化为莫言“返乡”书写的重要资源。第二节着眼于莫言“离乡”的现实实践,细致梳理其走出乡村、走上文坛的艰难过程。“离乡”成为莫言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他先后以招工、参军和考学的方式一步步远离故乡,为以文学的形式“返乡”创造条件。第三节则从莫言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时间节点出发,探讨莫言在创作初期如何摸索出自己的写作法门,以及如何在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实现双重“返乡”。
  在第二章中,对莫言小说中的“返乡”主题之下所构设的人物谱系进行归纳和总结。“还乡遇故旧”作为“返乡”主题小说的经典表现形式,凝聚起莫言“返乡”书写的核心内容。在文本之中,作家以返乡者之“返乡”的形式实现对故乡人事的描绘,通过时空阻隔后的再度联结,既能激起其同故乡之间紧密缠绕的内在情感,又从外部反映乡土社会随时代更迭而产生的发展变迁。因此,本文在这一部分从具体作品人手,剖析莫言在军事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以及与返乡者“我”相关的情感生活和婚姻生活等视域中所塑造的一系列男性与女性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返乡”作为莫言小说创作的一个贯穿性主题,一直延续到作家当前的创作中,而对小说集《晚熟的人》的“返乡”书写所呈现的人物形象新质的发掘,也可揭示莫言创作心态的隐秘转变以及他关于时代之新变的理解。
  在第三章中,从共时层面对“返乡”主题与莫言小说所表现的精神特质进行深入探究。首先,分析莫言的“返乡”书写中流露出的强烈的乡土家园意识。主要表现为作家在“返乡”的文学主题中展露出对“土地”生命强力的格外关注,以及对乡土大地之上的血脉亲缘的认同和回归,所以莫言的“返乡”之作往往呈现出对鲜活乡村风景的复现、对土地之上的个体情欲的激活以及对人伦亲情和家族世代之间的血脉联结的探寻。其次,探讨莫言的“返乡”书写对于个体记忆之场的回溯和历史意识的深化扩展。返乡者“我”所面对的是“此乡”与“故乡”两个世界,通过“返乡”的形式能够触及到过往的记忆,这是“返乡”主题的重要特征。而莫言的创作特色在于,其笔下的返乡者不仅能自由地穿梭于“记忆之场”和现实情境之间,还可以凭借现代人的视野展开对乡土社会的历史言说。最后,借助叙事学理论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针对莫言的“返乡”主题中所反复采用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细致解读,揭示莫言“返乡”书写亦真亦幻的叙事特色和复杂多面的主体认同。
其他文献
《平凡的世界》问世以来,精英读者和大众读者对其的接受状况总体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一方面广受普通读者的热读与喜爱,作为影响无数人的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名副其实;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书写代表的“学院派”声音则对小说保持一定程度的漠视与冷落态度,新世纪后才逐渐增添更加丰富的论述表达。本文将从整理《平凡的世界》的接受情况入手,分析“路遥现象”出现的原因,并由小说的改编作品及其二度传播接受,思考《平凡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已经完成经典化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之一,自问世以来就不断被阅读、评论、改编和阐释,在当代国人的文学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白鹿原》传播接受的具体过程,考察了多种传播路径对小说产生的影响以及普通读者对小说的评价和反应,观照了普通读者参与下其自身经典化的建构过程。  本文主要从文学生产、文学传播与读者接受三个方面来具体展开。  1990年代初出版业进行了市场经济下的全
辽宁作家在现当代文学工业题材的书写、工人形象的塑造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在不同时期留下了重要的文学遗产。尤其是“十七年”时期,工人题材小说成为辽宁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草明的《乘风破浪》、艾芜的《百炼成钢》等作品都在这一时期引发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上个世纪80年代,国企渐进式改革开始,辽宁作家的工人题材写作也随之发生变化。在90年代国有企业大规模的下岗潮中,胡小胡和孙春平在作品中对于下岗工人的描
学位
吴汝纶是晚清著名学者、古文家和教育家。然而迄今为止学界对于这位“桐城派最后宗师”尚未有过系统的讨论,也未曾出现以吴汝纶作为研究对象专著。古文是吴汝纶不朽的功业,也是他一生学行的基础,所以研究吴汝纶的思想和创作,须从其文学活动入手,深入研摩文本,了解其继往开新古文理论和创作,才能全面把握吴汝纶生平学行大旨及其他方面的思想。本文以吴汝纶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再次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吴汝纶以古
学位
学位
五四以来,以西律中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研究的大趋势。对《文心雕龙》和《文选》的褒扬或批评,往往关注于二书是否区分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以往我们异常重视萧统的文学身份而忽视他的政治身份。萧统是梁武帝寄予厚望的皇位继承者,这是对他认识的出发点。刘勰的人生观里有着强烈的立功意图和阳刚进取精神。对于刘勰来说,“垂文”只是“穷”时的“独善”,他更在意的是建功立业,成为国之栋梁,处理军国事务。从他们的身份定位
格非以精英立场写作,知识分子是他小说中出现频率最密集、样态最丰富、涵义最宏广的一类人物。在形式实验、先锋转向及至后先锋时期,他始终在向“真正的知识分子写作”靠拢,因为他认为作家应该不断反思眼前绝望的生活,文学需要给人类焦灼的心灵提供希望和价值依据。这也是格非30余年创作轨迹的“变中之未变”。若以精神救赎方式的不同为依准,格非在不同创作期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可分为四种类型:心理病变的疯子、灵魂污浊的伪君
学位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辖滨城区、沾化区和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博兴县、邹平县二区五县,滨州方言属于冀鲁官话。山东回民在地理上呈大杂居、小聚居特征,滨州市回民主要聚居在阳信县、无棣县两地,我们选取其中人口众多、最具代表性的回民村——阳信县刘庙村和无棣县五营村进行方言调查。  就方言的语音特点来看,阳信县刘庙村回民和汉民的汉语方言主要区别在声调,回民有三个单字调,汉民则有四个单字调。无棣县回民和汉民
学位
汉语是音节声调语言,其中双音节词占有绝对优势。在有些双音节词中,后字会发生中和变调,即不同的调类在后音节位置上失去声调的对立。这类发生中和变调的词叫轻声词。学界对轻声词的前字变调问题和后字轻声的特征问题一直以来较为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对轻声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普通话,汉语方言中的轻声现象较少受到关注,而用实验方法进行的研究更是少见。因此,本文试采用声学实验和感知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山东方言双音节轻声词
学位
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拥有众多读者、影响很大的文学流派,最近一二十年,随着通俗文学研究的兴起,鸳鸯蝴蝶派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到底“鸳鸯蝴蝶派”这一名称是怎样命名的,“鸳鸯蝴蝶派”的命名与新文学又有何干系?“鸳鸯蝴蝶派”与“通俗文学”、“黑幕派”、“礼拜六派”与“民国旧派”等概念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时,有些史实不够清楚。本文意从史料钩沉出发,对“鸳鸯蝴蝶派”存在的多种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