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本实验分别收集整理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西周墓地(3000年前)、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区山任陶窑遗址(2000年前)和西安市长安区唐代居民遗址(1000年前)出土的全部牙齿标本,观察并记录牙齿切缘及咬牙合面的磨耗情况,分年龄段统计出以上三个遗址出土全部牙齿标本的平均磨耗度并进行分析,然后参考当代人牙齿平均磨耗水平数据,对比分析这四个时期人牙齿磨耗水平,最终总结出三千年来人牙齿磨耗的演变规律,并进一步探讨导致不同时期人牙齿磨耗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为不同社会时期的对比性研究及口腔预防医学积累一定的研究资料。实验方法本实验研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中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依据吴汝康等编《人体测量方法》(1984年版)中所规定的年龄分段标准,将三个时期出土人标本和416例当代人按年龄分为6组:23岁以下年龄组、24~35岁年龄组、36~45岁年龄组、46~55岁年龄组、56~65岁年龄组和66岁以上年龄组。观察测量标准采用smithH.提出适用于狩猎一采集和农业类型社会古代居民牙齿磨耗分度5级标准,排除残根、大面积残冠、阻生牙及烤瓷冠,观察并记录每一颗牙齿的磨耗度,每个数据测量三次取平均值,所有数据分年龄组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1.采用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别检验3000年前人标本、2000年前人标本、1000年前人标本、当代人上下颌左右对称同名牙齿平均磨耗程度差别的显著性水平,结果显示:四个时期人上下颌左右对称同名牙齿平均磨耗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2.由加权法计算出3000年前人标本、2000年前人标本、1000年前人标本和当代人全部牙齿平均磨耗度分别为2.24、2.01、1.79和1.51。3.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分别检验每个时期人各个年龄组之间磨耗程度差别的显著性水平.结果显示:每个时期人各年龄组之间牙齿磨耗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牙齿磨耗随年龄增加而加重。4.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年龄段和上下颌纵向两两比较这四个时期各牙位牙齿的磨耗程度差异,结果显示,这四个时期各年龄段各牙位牙齿磨耗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除个别牙位牙齿外,3000年前人组各牙位牙齿磨耗程度大于2000年前人组,2000年前人组各牙位牙齿磨耗程度大于1000年前人组,而1000年前人组大于当代人组。5.前部牙齿与后部牙齿磨耗程度差异的指数:3000年前人组和2000年前人组各年龄段上下颌前部牙齿的磨耗水平均大于后部牙齿(比值均大于1),1000年前人组有67﹪的比值>1,而当代人组只有50﹪的比值>1,而且比值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小,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时代各个年龄组之间前部牙齿与后部牙齿磨耗程度差异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1.年龄是影响牙齿磨耗的首要因素,这四个时期人牙齿磨耗均存在增龄性变化,表现为各个时期人牙齿磨耗均随年龄增加而加重。2.每个时期人上下颌左右对称同名牙齿平均磨耗程度无显著性差异。3.纵向观察这四个时期人牙齿磨耗特点时,我们发现人类牙齿磨耗存在时代性变化,那就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牙齿磨耗程度逐渐减轻。4.前部牙齿与后部牙齿磨耗程度差异指数在不同时期也存在很大差别,也存在时代性变化,那就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磨耗程度差异指数大于1的情况逐渐减少,说明前部牙齿和后部牙齿磨耗程度逐渐趋向均衡,前部牙齿相对后部牙齿磨耗偏重的现象逐渐减少。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古代人前部牙齿较后部牙齿磨耗程度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