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中认知型情态结构的人际意义隐喻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k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对隐喻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以韩礼德为代表功能语言学家在语法隐喻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将语法隐喻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对话型语篇研究却不多见。  本研究试图以侦探小说中的对话型语篇作为尝试,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来对情态系统中表可能性意义的认知型情态意义及其表达进行了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了认知型情态意义和表达之间的对应关系,指出语境在认知型情态意义的理解和表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本文还以研究结果为理论依据对侦探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中部分对话型语篇中的认知型情态意义及其表达进行分析,验证了本文论点的合理性,并且为隐喻型的情态意义及其体现方式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了课题背景,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范围、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阐述了韩礼德的人际意义理论和语法隐喻理论。第四章是具体的语篇分析。选择的语篇来自于侦探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本文首先选出多个人物的认知型情态表达,根据认知型情态表达理论进行归类,然后解释语境因素的变化如何引起说话者的认知型情态意义的变化从而导致其对认知型情态表达的不同选择;同时还解释了语境因素如何影响听话者对认知型情态意义的理解。最后是结论。在概括本文的研究成果的同时还进一步指出其对外语教学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中英散文的发展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散文早已被人们视作一种自由的文体而广泛流传。在近一百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我国翻译界重视的文学品种主要是
该文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了语义理据在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多义词中的作用.在该研究中拟定了以下三个假设:1、实验组学生在实验教学后,其对学习多义词的自信心比实验教学前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学毕业生.然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要求的不仅仅是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由于不得体地使用语言或不得体的行为而导
本文描述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写作类比和对比文章,旨在研究中国学生倾向采用哪种模式组织类比和对比文章,即,按比较对象展开还是按比较内容展开;他们所写的类比和对比文章的修
期刊
本文根据钢结构建筑火灾案例及国内外现有钢结构抗火设计方法及研究方法,对钢结构耐火性能及抗火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综述。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ase of steel struc
该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用英文写作一直是学生的弱项.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汉语的某些特殊句式时,犯错的频率较高,而且在表达方式上缺乏多样性.此方面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系统,
1938年5月下旬,我奉中组部指示从延安出发,辗转历时2个多月返回冀南。我在担任直南特委书记、冀南区党委秘书长、组织部长、社会部长和冀南二、四地委书记期间,经历了抗战时期一种持续数年、形式独特的战斗——“破路战”。  “破路战”始于1938年下半年。由于冀南属平原地形,便于敌人的汽车、坦克、骑兵等快速部队行进。另外,县城筑有城墙,部分村镇历史上为防匪患而筑有围寨,一旦被敌人占领,在我军缺乏重武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