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在他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1Q84》是其转型过程中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小说共分为三部。评论界对于小说的评价毁誉参半。本论文从小说的双重世界入手,首先分析人物形象在两个世界中的分裂,其次从时空角度分析两个世界中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设置,最终阐明对小说主题的意义以及对历史的指涉。 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关注人物形象的分裂性。人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在他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1Q84》是其转型过程中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小说共分为三部。评论界对于小说的评价毁誉参半。本论文从小说的双重世界入手,首先分析人物形象在两个世界中的分裂,其次从时空角度分析两个世界中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设置,最终阐明对小说主题的意义以及对历史的指涉。
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关注人物形象的分裂性。人物进入另一个世界,不同的环境带来了性格“另一面”的暴露。人物表面和私下的巨大反差,正体现了双重世界中人物形象的分裂性。本章首先阐述小说女主人公青豆多重身份和性格的分裂,其次分析男主人公天吾形象和成长经历的矛盾和反差,最后则阐释小说中两个连接性人物形象的变化和分裂。
第二章关注时空上的艺术设置。第一节重点论述时间,时空的差别是分辨两个世界的重要因素。在时间上,小说通过刻意模糊时间,扭曲逻辑,以表达对于历史的关注。第二节分析空间设置,小说中的空间主要是现实空间和虚构空间,不同的空间设置在具体场景中代表了不同的意义。第三节选择村上春树小说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以《1Q84》为重点,总结其中双重世界时空设置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第三章阐释双重世界的主题蕴涵。首先,《1Q84》的主要结构是人物在寻找模式下获得自我觉醒,追寻自由是小说的主题之一。其次,人物进入非现实世界,是检验其成长的一种方式。在非现实世界中,人物会暴露真实的自我,有的人物能够与自我和解,成功走出非现实世界并获得成长,有的人物则相反。最后,探讨小说中不可忽视的时间改动的象征意义,即通过记忆的传承和改造完成对现实和历史的反思。
其他文献
“国剧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由余上沅、熊佛西、张嘉铸、闻一多等人发起的一场戏剧运动,是他们对中国话剧民族化所进行的有益探索。本文用四章篇幅对“国剧运动”的缘起、运动发展始末、理论探索与实践努力、争鸣及影响等加以分析,以期对20世纪以来中国话剧民族化进程中被忽略的重要一环进行评估和重新认识。 第一章主要介绍“国剧运动”的发生。“国剧运动”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此时的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
作为“七月诗派”重要成员,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绿原投身诗歌创作近七十年。绿原新诗批评思想,既是其创作实践的产物,更受到古今中外诗学传统,尤其是鲁迅现实主义和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重要影响。自由诗是绿原的诗学起点,他充分论证自由诗存在的合法性和必然性:通过对中西自由诗传统的梳理,指出自由诗与中国古体诗一脉相承,具有自然抒情的诗歌本色;通过阐释艾青、七月诗派所作出的自由诗实绩,展示出探索自由诗道路所作
一方面,明末万历年间,四大名僧积极宣扬佛法,使得从明初就走下坡路的佛教开始出现短暂的振兴局面,这为钱谦益接触和学习佛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受家族浓厚奉佛氛围、晚明居士佛教兴起及管志道心学思想的影响,钱谦益一边刻苦钻研佛教经典文著,一边又积极与名僧交流,为其形成独特的佛学见解与体悟夯实了基础。外在时代与家庭背景的推动与内在精神的驱使,最终促使钱谦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学思想,而这一佛学思想也影响着其
许以忠作为晚明热点四六选本家、传奇剧作家,着述颇丰,而其生平经历、作品却少有人进行专门研究。 绪论部分首先对当前有关许以忠研究现状作了整体梳理,在此基础上,将许以忠及其书籍研究深入推进,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重难点与创新意义。 第一章主要在於对许以忠其人生经历轨迹作考证,以求知人论世;考证其字号、书斋名、仕宦经历;并考述时事传奇剧本《三节记》冠名权。 第二章选取许氏所编选的四六、书牍着作共计十三
自孔子以“思无邪”论《诗》,“思无邪”便成为《诗》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以“思无邪”为中心,探讨儒家两位代表人物孔子和朱熹的《诗》学思想。 论文第一章探讨的是孔子用“思无邪”论《诗》的真正内涵。文章从“思无邪”的原始出处《鲁颂?》文本出发,总结梳理历史上《鲁颂?》“思无邪”的释义争论,认为《鲁颂?》中“思无邪”意为“不慢啊!”赞叹的是马的脚力。孔子“思无邪”之论是对《鲁颂?》中“思无邪”的断章取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美学思想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却不多。本文以李斯特的生平为时间线索,在分时期阐述他的音乐创作情况与音乐美学思想情况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李斯特音乐创作与音乐实践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社会人文环境的大背景出发分析这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李斯特一生勤勉,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与音乐评论文章。李斯特
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作为一种激进的社会革命运动,无政府主义代表了人类的某些乌托邦理想。无政府主义包含众多分支和流派,它的创立者是英国的葛德文,其后发展出包括麦克斯·施蒂纳的个人无政府主义等多种形态。在美国,对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诠释显现出了影响。 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以其独特的自传性作品
《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是当代俄罗斯女作家乌利茨卡娅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苏联社会人们的生活百态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患病的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正在遭受着因身份迷失带来的苦恼。因为生活的无力感和荒诞感,所以人们迫切地希望能够有一种解决身份问题的方案,为了探寻救赎之路,人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苦难中,苏联人民找到了寓意新生与希望的救赎之路。本文以身份问题为切入点,以查尔斯·泰
《麦克白》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自出版以来便一直博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喜爱。《麦克白》从出版伊始到迄今为止的四百多年来,关于这部戏剧的讨论热度依旧不减。本文以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为文本基础,把德勒兹理论批评作为切入点,分别从德勒兹理论中的“欲望机器”理论、“走向生成”的文学理论、反主体的“根茎”理论出发,探究在后结构、后现代语境下,《麦克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的
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虽是一位田园的歌颂者,但又无奈地认清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终将被取代的必然性。身处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哈代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现代社会造成的道德沦丧和价值失范,感受到了现代人在社会转型期的精神苦闷。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法和现代性理论,阐述哈代小说的社会文化背景给其短篇小说创作所带来的阶级和社会转型烙印,重在揭示处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