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翻译史中,有关文学翻译的讨论最为丰富。20世纪70年代涌现的“文化学派”提出了“翻译是文化的改写”这一主张,表明了译者肩负着赋予原作新生的使命,由此看来译者的地位非常的重要。但是过去的有关文学翻译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探讨译者的翻译方法和技术,着重强调译者的态度及责任感,关于导致译者翻译方法及态度的内在因素,比如译者的学术背景等则很少论及。笔者作为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在平日的学习实践中深感知识背景对于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故希望通过对比不同学术背景下译者的翻译文本,来探究学术背景对于翻译工作的影响。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棉被》是田山花袋在190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作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被誉为私小说的起点。在中国,最早的译本出版于1923年,时至今日共有6个不同的译本。本文选取其中的两个译本,以不同学术背景的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态度为中心进行探讨。本文共分三个部分。序论的部分说明研究的目的及现状,并阐述《棉被》各中译本的不同,及选材理由,同时交代两位译者的学术背景。正文部分分为三章,具体地讨论译者的学术背景和翻译策略及态度的关系。第一章通过对译文的比较,分析不同译者的语言特点、对句式的处理方式以及直译和意译的倾向性。分析不同的学术背景对这些内容产生的影响。第二章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出发,分析译者的翻译观,并探讨翻译策略与学术背景的关系。第三章以误译为中心,详细探讨两位译者的翻译态度。结论部分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展望。译者的翻译策略及态度对译文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文学翻译领域,译者的主观性非常高,译文也会带有译者的个人特色。但是,在翻译研究领域,对影响译者翻译的因素的探讨往往停留在态度及技术层面,对其内在的原因不甚提及。本文就是以学术背景这一内在因素为中心,探讨不同学术背景对译者的影响。中文学术背景的译者对日本作品抱有敬畏之感,在翻译时采取谨慎的态度,且中文的行文表达更为优美。而日语学术背景的译者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日语内容,进行流畅的翻译,但因太过熟悉日语而缺乏敬畏之心,容易出现误译。总的来说,学术背景确实对译者的翻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译者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创造出优秀的翻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