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中颇具影响。其整个学术思想的理论素材基本上仍然是以哲学发展至宋明时期所逐渐兴起的理学为主。王阳明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而他在理论形式方面,又较陆九渊详尽和系统化。其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所关注的问题,还是受宋代以来程朱学术的影响,在理学的大背景下而展开的。自然其思想的基本素材和理论的基石也同样出自儒家经典文献。在王阳明经过“龙场悟道”之后,他的心学思想逐渐摆脱了朱熹的影响,并且自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心学思想。他一方面提出了其独创的“良知”思想,另一方面提出了自己与程朱所不同的对“格物”、知行关系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同时还把《大学》的重点由“格物”转变到“诚意”,认为“大学工夫只是个诚意”,并进而用“诚意”来统率格物。在“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探索中他和朱熹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朱熹主张理在物当向外求,而阳明认为理在人本心,应当内求于心,这也符合其致良知的内在要求。由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道德风气的日益衰败,也在客观上促使王阳明去思考和创造一种能够彰显人的道德自律精神的学说。直到“致良知”学说的提出,我们可以看做是他在完全理解了传统经典《孟子》与《大学》的思想主旨后所作出的学术创新。王阳明的心学历程由最初的“格物”到“诚意”再到“致良知”,已然逐渐完善和成熟起来,也使其心学的功夫论发生了转变,接下来阳明的整个心学思想都围绕着“致良知”而展开,“致良知”也就成为了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和落实处。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王阳明致良知的意义和内涵对理解王阳明心学的本质就显得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