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背景近视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尤其在亚洲,角膜塑形术作为能有效控制近视进展的方法之一因其显著的优越性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大范围应用,尤其在亚洲使用率最高。临床工作中,从角膜地形图发现,近视儿童青少年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K镜)后视轴位置发生改变,即kappa角发生了改变;追踪角膜塑形术塑形原理,压平中央角膜,改变中央角膜形态;因此角膜塑形术后kappa角是否真的发生改变呢?我们知道,kappa角对于研究人眼成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角膜塑形术对kappa角的影响很有必要。但目前,国内角膜塑形术对kappa角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却鲜有。因此设计了此项为期1月的描述性研究,目的是观察近视儿童青少年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1月kappa角的变化情况及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如果kappa角变化,是否影响眼轴的测量。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受试者共36例(共71只眼,其中男16名31只眼,女20名40只眼),年龄8-14岁,平均年龄(11.0±1.9)岁,近视屈光度(等效球镜度):-1.50至-7.00DS,平均近视屈光度(-4.0±1.44)DS。每晚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8至10小时。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均≥1.0(标准对数视力表),排除眼部疾患和眼功能障碍,无角膜接触镜配戴禁忌症,既往未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软性角膜接触镜停戴时间超过1周。全部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并正式入组的受试者,从正式戴镜前的首次就诊获取相关基线值(基线kappa角、基线眼轴长度)。所有受试者于首次就诊和戴镜后1天、戴镜后1周、戴镜后1月复诊检查角膜地形图获取kappa角值及轴向、主觉验光及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裂隙灯显微镜下借助钴蓝光做角膜荧光染色评估(定位、荧光、活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随访3次,共采集4次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Kappa角变化趋势及眼轴长度变化趋势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符合双变量正态分布的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变量与Kappa角之间的相关性,分类资料采用Sperman相关分析各变量与Kappa角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s相关分析眼轴长度与Kappa角之间的相关性。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配戴角膜塑形镜1天、戴镜1周,所有受试者未出现任何夜戴型塑形镜配戴相关并发症;配戴角膜塑形镜1月时,所有受试者未出现严重塑形镜配戴相关并发症,绝大多数(90.1%)受试者配戴情况良好;只有5例7只眼(9.9%)出现轻微的角膜点染。
(2)配戴角膜塑形镜1月内,未出现明显配适不良情况。戴镜1天,6例9只眼(12.7%)出现轻度配适不佳;戴镜1周,6例10只眼(14.1%)出现轻度配适不佳;戴镜1月,12例18只眼(25.4%)出现轻度配适不佳。
(3)角膜塑形效果在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时最明显。受试者戴镜前首诊时平均等效近视屈光度为(-3.996±1.418)D;戴镜1天平均等效屈光度为(-1.937±0.962)D,与戴镜前基线值比显著降低;戴镜1周平均球镜屈光度下降为(-0.473±0.528)D;显著低于基线和戴镜1天后的屈光度;戴镜1月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192±0.481)D,与基线和戴镜1天比,显著降低,与戴镜1周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本研究测量出的基线kappa角大小范围为(0~0.72)mm,kappa角值小于0.50mm的受试者占比为87.3%。未戴镜前的基线kappa角值与戴镜后1天、戴镜后1周、戴镜后1月后的kappa角值经两两比较,发现两两之间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组内差异=0.061)。Kappa角变化趋势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Kappa角值趋势性检验P值=0.026(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5)受试者戴镜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5.15±0.89)mm,戴镜1天后平均眼轴长度为(25.16±0.90)mm,戴镜1周后平均眼轴长度为(25.13±0.89)mm,戴镜1月后平均眼轴长度为(25.12±0.90)mm。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眼轴长度在戴镜1月内具有统计学差异(P组内差异<0.001),且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趋势性检验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近视儿童青少年角膜塑形术后1月内,kappa角大小未发生明显变化。
(2)近视儿童青少年角膜塑形术后1月内,kappa角不影响眼轴的测量。
背景近视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尤其在亚洲,角膜塑形术作为能有效控制近视进展的方法之一因其显著的优越性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大范围应用,尤其在亚洲使用率最高。临床工作中,从角膜地形图发现,近视儿童青少年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K镜)后视轴位置发生改变,即kappa角发生了改变;追踪角膜塑形术塑形原理,压平中央角膜,改变中央角膜形态;因此角膜塑形术后kappa角是否真的发生改变呢?我们知道,kappa角对于研究人眼成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角膜塑形术对kappa角的影响很有必要。但目前,国内角膜塑形术对kappa角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却鲜有。因此设计了此项为期1月的描述性研究,目的是观察近视儿童青少年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1月kappa角的变化情况及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如果kappa角变化,是否影响眼轴的测量。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受试者共36例(共71只眼,其中男16名31只眼,女20名40只眼),年龄8-14岁,平均年龄(11.0±1.9)岁,近视屈光度(等效球镜度):-1.50至-7.00DS,平均近视屈光度(-4.0±1.44)DS。每晚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8至10小时。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均≥1.0(标准对数视力表),排除眼部疾患和眼功能障碍,无角膜接触镜配戴禁忌症,既往未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软性角膜接触镜停戴时间超过1周。全部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并正式入组的受试者,从正式戴镜前的首次就诊获取相关基线值(基线kappa角、基线眼轴长度)。所有受试者于首次就诊和戴镜后1天、戴镜后1周、戴镜后1月复诊检查角膜地形图获取kappa角值及轴向、主觉验光及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裂隙灯显微镜下借助钴蓝光做角膜荧光染色评估(定位、荧光、活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随访3次,共采集4次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Kappa角变化趋势及眼轴长度变化趋势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符合双变量正态分布的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变量与Kappa角之间的相关性,分类资料采用Sperman相关分析各变量与Kappa角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s相关分析眼轴长度与Kappa角之间的相关性。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配戴角膜塑形镜1天、戴镜1周,所有受试者未出现任何夜戴型塑形镜配戴相关并发症;配戴角膜塑形镜1月时,所有受试者未出现严重塑形镜配戴相关并发症,绝大多数(90.1%)受试者配戴情况良好;只有5例7只眼(9.9%)出现轻微的角膜点染。
(2)配戴角膜塑形镜1月内,未出现明显配适不良情况。戴镜1天,6例9只眼(12.7%)出现轻度配适不佳;戴镜1周,6例10只眼(14.1%)出现轻度配适不佳;戴镜1月,12例18只眼(25.4%)出现轻度配适不佳。
(3)角膜塑形效果在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时最明显。受试者戴镜前首诊时平均等效近视屈光度为(-3.996±1.418)D;戴镜1天平均等效屈光度为(-1.937±0.962)D,与戴镜前基线值比显著降低;戴镜1周平均球镜屈光度下降为(-0.473±0.528)D;显著低于基线和戴镜1天后的屈光度;戴镜1月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192±0.481)D,与基线和戴镜1天比,显著降低,与戴镜1周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本研究测量出的基线kappa角大小范围为(0~0.72)mm,kappa角值小于0.50mm的受试者占比为87.3%。未戴镜前的基线kappa角值与戴镜后1天、戴镜后1周、戴镜后1月后的kappa角值经两两比较,发现两两之间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组内差异=0.061)。Kappa角变化趋势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Kappa角值趋势性检验P值=0.026(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5)受试者戴镜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5.15±0.89)mm,戴镜1天后平均眼轴长度为(25.16±0.90)mm,戴镜1周后平均眼轴长度为(25.13±0.89)mm,戴镜1月后平均眼轴长度为(25.12±0.90)mm。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眼轴长度在戴镜1月内具有统计学差异(P组内差异<0.001),且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趋势性检验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近视儿童青少年角膜塑形术后1月内,kappa角大小未发生明显变化。
(2)近视儿童青少年角膜塑形术后1月内,kappa角不影响眼轴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