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的临床效果,并通过应用足部空间姿态评估分析系统(Sennotech Insole X 1.0),测量ACL重建前后的步态参数,与正常组人群的步态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并评估ACL重建前后的步态变化特点,完善ACL损伤的步态数据,为以后ACL损伤的步态分析提供数据参考,以期能更好的指导ACL重建术后的临床康复。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共50例为试验对象,共有28例符合纳入标准。均采取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自体半腱-股薄肌重建术,应用可穿戴式足部空间姿态评估分析系统(Sennotech Insole X1.0),对其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足底压力时相变化及参数进行测定,同期采集28名健康人的足底压力时相变化及参数作为空白对照,进行前瞻性病例对照试验分析。试验组28例,从初次受伤到采取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8个月,其中男21例,女7例,平均年龄(30.21±6.82)岁,平均身高(167.8±7.5)cm,平均体重(74.8±10.2)kg。纳入标准为:经患者亲自了解目的及相关风险后,自愿参加试验;单侧初次ACL损伤,且不合并膝关节内其他损伤;不合并下肢血管神经损伤;主观体征存在患膝不稳症状,但无明显关节受限,可进行一般日常活动;无先天性膝关节发育畸形等。排除标准:受过专业训练的运动人员,MRI示合并有膝关节内其他损伤。对照组28例,其中男18名,女10名,平均年龄(31.43±7.09)岁,平均身高(166.9±8.1)m,平均体重(72.6±14.3)kg。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及术后VAS评分、Lysholm评分和IKDC2000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术后的临床效果。所有受试对象均穿戴此测量装置,按照自主行走速度在平路上行走60s,通过测量并分析此阶段内的步态参数及其变化,与正常组人群的步态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并评估ACL重建前后的步态变化特点,完善ACL损伤的步态数据,为以后ACL损伤的步态分析提供数据参考,并能对临床术后康复有进一步的指导。结果28例对象全部完成测试,随访率100%;症状与体征量化评分结果显示术后优良率为96.43%;主观评分结果显示:患侧的VAS评分由术前的(7.04±1.20)分显著改善到术后3个月的(1.00±0.90)分,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4.00±2.55)分显著改善到术后3个月的(92.71±3.00)分,IKDC2000评分由术前的(45.07±6.83)分改善到术后3个月的(86.61±3.08)分,而健侧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IKDC2000评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无明显差异;步态参数评分结果显示:ACL损伤后,术前患侧的步幅、步高、着地冲击力、支撑相、平足期、着地仰角、离地仰角和最大摆动速度参数都是下降的(62.21±5.56,15.86±1.84,0.35±0.074,47.02±1.72,10.15±1.45,38.83±1.58,11.55±1.66,45.15±1.6),重建术后3个月各项参数均得到了提升(112.82±4.54,18.43±1.7,0.7±0.024,60.64±1.3,15.21±1.4,44.43±1.54,18.67±1.41,61.02±1.56,3.79±0.14),而术前患侧的蹬伸期和摆动相是上升的(41.84±2.64,40.64±1.41),重建术后其参数明显下降(35.83±1.83,36.96±1.3),而重建术后3月的各项参数和正常值相比,虽然平均值有些许差异,但并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ACL重建3个月后,患侧的膝关节疼痛得到明显改善,且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2、ACL损伤及重建均可对步态产生影响,患侧术前的步幅、步高、着地冲击力、支撑相、着地期、平足期、着地仰角、离地仰角和最大摆动速度都变小,术后增大;而蹬伸期和摆动相在术前所占比例增高,而术后明显降低,且重建3个月后各参考值和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关节镜下重建ACL对损伤后步态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3、足部空间姿态评估分析系统(Sennotech Insole X 1.0)可实时监测前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步态特点,客观地记录ACL重建术后步态的变化,对评价手术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通过数据分析,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针对性强的治疗计划,来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膝关节的生理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