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本研究首先进行旋提手法智能模拟系统的应用研究,(1)检验智能模拟系统用于旋提手法培训和考核的应用效果,(2)分析该系统对旋提手法力学参数同质性的影响,(3)稳定手法操作的力学参数,为旋提手法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随后进行临床研究,(4)探索旋提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矢状位影像参数的影响,进一步讨论其作用机制。2.方法(1)第一部分:通过旋提手法智能模拟系统对各位临床医师进行手法规范化培训。培训前,分别设定BMI为正常、超重、肥胖三种模式,各名医师在旋提手法智能模拟系统上进行操作,同时通过系统自动记录关键力学参数(预牵引力、提扳力、最大作用力、提扳时间、旋转幅度、俯仰幅度),记为培训前数据。培训后再次使用该系统在三种BMI下进行考核并采集数据,记为培训后数据。比较培训前和培训后的合格率、变异系数(CV)、关键力学参数值等数据指标。(2)第二部分: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本项临床研究。所选病证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患者。试验组治疗方法为旋提手法治疗,对照组口服颈痛颗粒治疗。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进行一次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左右斜位X线检查,由两名医师独立进行图像测量,然后由不清楚分组的第三方比较治疗前后颈椎矢状位影像参数的变化情况。3.结果(1)第一部分:(1)正常、超重、肥胖三种BMI下,培训后的合格率分别为84.85%、72.73%、75.76%,均较培训前合格率(12.12%、6.06%、3.03%),明显提高(P<0.05);(2)正常BMI下,培训后预牵引力、提扳力、最大作用力和旋转幅度合格率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前、后提扳时间和俯仰幅度合格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超重BMI下,培训后预牵引力、提扳力、最大作用力和旋转幅度的合格率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前、后提扳时间和俯仰幅度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肥胖BMI下,培训后除俯仰幅度外,其他各项力学参数的合格率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前、后的俯仰幅度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种BMI下,培训后的变异系数(CV)均较培训前呈倍数缩小,培训后各项力学参数的组内同质性明显提高,离散程度减小。(2)第二部分(1)一般情况:共纳入35名受试者,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治疗结束后,试验组16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41.75±5.07)岁,病程(25.75±10.55)月;对照组14例,男性5例,女性9例,年龄(42.07±5.90)岁,病程(23.57±14.01)月。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病程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T1S:试验组T1S治疗前为(19.66±7.66)°,治疗后恢复到(23.01±7.71)°,治疗后的T1S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S治疗前为(24.83±5.76)°,治疗后为(25.06±6.04)°,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进行比较,治疗前试验组的T1S比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协方差分析显示治疗前T1S对治疗后T1S有影响(P<0.000),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T1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3)C7S:治疗前、后,试验组内和对照组内的C7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两组间C7S的也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4)C2-C7SVA:治疗前、后,试验组内和对照组内的C2-C7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两组间C2-C7SVA的也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5)CLA:试验组治疗前CLA为(13.46±11.95),治疗后为(17.87±13.47),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L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CL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1)第一部分:(1)三种BMI下培训后合格率均较培训前明显提升,表明智能模拟系统的培训效果良好,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可重复训练、标准化考核的平台;(2)旋提手法操作的关键是掌握发力的大小,最大作用力的发力技巧最难掌握,需要着重训练;(3)体重指数对手法操作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BMI增大,手法操作的动作要领越难以规范,训练时应当注意不同BMI的变化;(4)进行旋提手法操作时要注意纠正旋转幅度,降低操作风险;(5)经过培训各名医师手法操作时力学参数的同质性显著提高,可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目的。(2)第二部分:(1)旋提手法可以增加T1S和CLA(C2-C7)的角度,可能通过改变角度来恢复颈椎正常的应力分布而达到治疗作用;(2)旋提手法对于C2-7SVA和C7S的改变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