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雷格是十九至二十世纪转折处伟大的数学家、逻辑学和哲学家。他创作的一系列论著被奉为逻辑学和哲学经典,例如他的杰作《论涵义和意谓》就被誉为分析哲学的典范。在这篇极富创意的论文中,弗雷格提出了一个至今仍然困扰人们、被罗素称为三大哲学难题之一的同一陈述疑难。它又被学者们称为弗雷格疑难。这个疑难涉及同一关系与认知差异,其复杂形式还涉及到间接引语和内涵语境。本文只论述其简单形式,一般可以表述为:如果符号A、B的意谓相同,为什么两个为真的同一陈述A=B比A=A具有更大的认知价值?弗雷格独具匠心地区分了符号的涵义与意谓,并以此作为理论工具,开始了他的解疑之旅。首先,他认为同一陈述表述的是符号涵义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同一”或“相等”不是传达符号意谓之间的关系。因为很显然,由于A、B意谓相同,如果“同一”是符号意谓之间的关系,那么不能解释A=A与A=B之间的认知差异。弗雷格指出,当我们考察一个符号的认知价值时不能仅仅考虑意谓,还应该考虑涵义。因为涵义与人们的认识有关。他总结道:正是符号的涵义不同才导致了同一陈述A=A与A=B的认知价值差异。弗雷格的解疑思路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他明确区分符号的涵义与意谓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二十世纪哲学“语言转向”的导引之一。但是,不管弗雷格的思想多么有创意,也不论他的解答方案多么高明,就同一陈述疑难本身来说,弗雷格却是个失败者。他的失足之处,就在于过分依赖符号的涵义,而忽视了对“同一”本身的分析。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最新解答方案的基础上,对同一陈述疑难作了重新思考。笔者认为,不能偏执于符号的涵义,而应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同一”。通过对“同一”的深入分析,发现“同一”是内涵性的,即传递了符号之间的语形或语义联系。传统意义上的“同一”只考虑其意谓或结果,是外延性的。当然这对于外延逻辑的求真是基始的和必要的。但是,当我们不仅考察一个等式的真而且还比较其认知价值时,就必须考虑符号(涵义)之间的联系。正是内涵性同一把不同符号(涵义)通过其共同的意谓联系起来,从而使同一陈述具有认知价值,并且导致了A=A与A=B在认知价值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