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于2013~2015年在四川省仁寿县进行,以四川主推品种川麦104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个施氮量(120、180 kgN·hm-2)、3种施肥方式(底肥一道清、重底早追型即底肥:苗肥=7:3、氮肥后移型即底肥:拔节肥=6:4),以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氮肥运筹对四川丘陵旱地小麦茎蘖发展、干物质生产、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变化、养分吸收利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明确氮肥后移技术在四川小麦生产中的可行性,筛选出适合四川丘陵旱地小麦适宜的氮肥运筹,为四川乃至西南小麦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就分蘖成穗而言,各处理中,CK的分蘖数及茎蘖成穗能力最低。最高苗及有效穗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不显著;氮肥后移显著增加有效穗数,提高单株成穗数及茎蘖成穗率,但差异不显著,说明氮肥后移不能促进小麦分蘖,但对于维持分蘖生长,减少无效分蘖,以及最终成穗有一定促进作用。2、就干物质积累量而言,增施氮肥显著提高苗期—开花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同时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孕穗期前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以重底早追最大,氮肥后移显著增加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3、就群体LAI而言,孕穗期群体LAI达到最大值,增施氮肥显著增加孕穗期LAI以及花后10d~31d的旗叶叶绿素含量;花前LAI以重底早追的最大,氮肥后移显著增加开花期LAI及花后31d的旗叶叶绿素含量。产量与开花期LAI高度相关,两者呈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关系,拟合系数为0.8024、0.8943,相关系数为0.8958、0.9457,在本试验条件下产量随开花期LAI的增加而增加。4、各生育时期植株及籽粒氮素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后移显著增加开花期、成熟期植株氮素含量,施氮量及施肥方式对植株及籽粒的磷、钾素含量影响较小,差异不显著。增施氮肥能有效提高各生育时期植株及籽粒的氮、磷、钾素积累量,氮肥后移主要提高开花期、成熟期植株氮、磷、钾素积累量。对于四川丘陵旱地小麦,拔节-开花这一生育阶段是植株氮、磷、钾素吸收积累的高峰期,该阶段的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比例分别为28.5%~45.2%、33.2%~45.5%、58.2%~77.2%,氮肥后移显著增加该阶段的营养元素积累量。5、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粒容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施氮量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增施氮肥显著降低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从产量构成因素看,氮肥后移显著提高了有效穗,成穗率及成穗数,产量最高;从源库关系看,氮肥后移显著提高了粒叶比,达到14.6mg·cm-2,较重底早追、底肥一道清增加23.3%、19.2%,同时提高了粒容量及收获指数,说明氮肥后移能协调小麦群体的源库关系,形成源大库足流通畅的群体,最终产量最高,达到7796.5(2014/15年度6782.2)kg.hm-2,较重底早追、底肥一道清分别增产5.0%、8.9%(2014/15 年度 1.2%、4.4%)。6、就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淀粉RVA谱特征参数而言,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高峰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及崩解值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下降;氮肥后移有助于提高高峰黏度与崩解值。综上,本试验条件下,推荐适宜于四川丘陵旱地小麦适宜的氮肥运筹模式为施氮量120 kg·hm-2,施肥方式为底肥:拔节肥=6:4。该处理下小麦生育前期群体质量好,开花期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LAI与叶绿素含量高,增加有效穗数、粒容量及粒叶比,同时单株成穗数及成穗率高,产量高,且籽粒蛋白质含量高,淀粉品质好;该处理下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磷、钾素养分利用率均最高。该处理下(产量达7500kg·hm-2)小麦的群体质量指标分别为:基本苗265.4万株.hm-2,有效穗340.4万·hm-2,成穗率51.1%,开花期LAI 5.39,开花期、成熟期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9847.3 kg·hm-2、17016.2 kg·hm-2、7168.9 kg·hm-2,粒容量 1.6 万粒·m-2,粒叶比 15.3mg·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