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影响翻译的因素被不断全面、准确、客观化。在翻译中,译者既主宰翻译,也受制于各种因素,比如原作、译者、意识形态、诗学观、赞助人以及目的语读者等。其中目的语读者是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接收者,也是译者不可忽略的因素。为了使译文能被译入语读者良好地接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有意无意考虑到预设读者,从而受其引导和制约。当原语语境下的词语或内容不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时,译者会适当地采取改写或改编等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目的语读者越特殊,改写就越明显。在新时期,随着儿童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作品也越来越多,甚至将一些成人作品改写成儿童读物。儿童读者,作为特殊的受众群体,有着特殊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及社会特征,对文本的改写产生重要的影响。儿童版《格列佛游记》就是译者综合考虑儿童读者需求而“生产”的文本。《格列佛游记》是英国爱尔兰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一部经典讽刺小说,但译介到中国后,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文化中读者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及时空的差异,使得目的语读者没有关注到小说中的讽刺意味,反而是其夸张的表达方式和神奇的想象吸引了读者的注意,从而导致《格列佛游记》被改写成经典的儿童读物。在将《格列佛游记》改写成儿童读物时,译者应关注儿童的认知、审美、注意力、心理及生理等特征,了解儿童读者的需求,从而翻译出一部儿童喜爱的作品。本文借鉴接受美学以及“隐性读者”相关理论思想,通过对比原本和儿童译本的措词、语句以及篇章,并结合儿童读者的特征分析得出:为儿童改写文本主要从语言和文化这两个层面进行。在语言层面,根据读者的心理、生理及审美等特征,主要采取添加叠词、拟声词、直接引语,简化句子,节译等翻译策略;在文化层面,根据儿童的社会特征,主要采取归化为主、异化为辅,替换原文本意义以及删减等翻译策略。本文探讨基于儿童读者需求《格列佛游记》文本改写策略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说明读者在改写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