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池塘水质和底质共同构成了养殖生物的生活空间及物质和能量循环的载体空间。目前,由于追求高产高效益,大量施肥、投饵和高密度养殖模式严重破坏了池塘的水质和底质。过度放养的同时也导致养殖池塘水质和底质恶化以及天然饵料资源枯竭。尽管目前人工饲料的投入越来越多,但由于养殖成本较高,虾、蟹对人工饵料的利用率低等问题,容易造成残饵沉积,破坏养殖生态环境,因此,天然饵料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采用有机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作为虾、蟹养殖的肥水方式是我国虾、蟹养殖业传统的养殖模式。随着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有机肥培养的天然饵料已不能满足虾、蟹摄食的需要,且会带入大量的有机残渣,造成水体污染。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饵料培养基,已在主要水产养殖区使用。本试验研究了3种培养基(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鸡粪培养基和鸡粪+猪粪混合培养基)和3种克氏原螯虾与河蟹放养密度(6000:1000、8000:800、10000:300尾/667m2),共9组,每组设3个重复,分析不同培养基和放养密度对养殖池塘水质和底质的化学指标以及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种类及生物量的影响。试验为期8个月,每月中旬采样。以比较不同培养基在虾、蟹养殖过程中的使用效果与推广应用价值以及合适的虾、蟹放养密度,所得结果可以为虾、蟹新型天然饵料培养基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形成合理的虾、蟹养殖模式提供数据参考。试验结果显示:1、培养基和放养密度对水体温度、溶氧、盐分和硫化氢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培养基对水体透明度、pH、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影响显著(p<0.05):底栖饵料培养基显著提高水体透明度,稳定水体pH,显著降低水体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p<0.05),鸡粪培养基和混合培养基则效果较差;不同放养密度对水体透明度和氨氮含量影响显著(p<0.05):高密度养殖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氨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放养密度。2、不同的培养基和放养密度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影响显著(p<0.05)。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的浮游藻类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eaver指数均高于其他两种培养基,而且有害藻类生物量降低,差异显著(p<0.05)。放养密度对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的影响显著(p<0.05)。尤其在高密度养殖组,有害藻类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50%以上。丰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放养密度下,培养基对浮游动物各种类生物量组成影响显著(p<0.05)。底栖饵料培养基的枝角类、哲水蚤和剑水蚤等大型浮游动物比例较高,小型浮游动物所占比例却很小,而鸡粪培养基和混合培养基则相反,这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更为明显;在相同培养基情况下,放养密度对浮游动物各种类生物量组成影响显著(p<0.05)。随着虾、蟹放养密度的逐渐增大,枝角类、哲水蚤和剑水蚤等大型浮游动物的百分比逐渐下降,而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等小型浮游动物呈上升趋势。从试验结果看,鸡粪培养基和混合培养基条件下浮游生物群落丰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加上高密度放养下残饵及排泄物增加,水体有机污染严重,蓝藻、甲藻等有害藻类大量繁殖,生态效果较差,最终影响经济效益。3、在不同培养基和放养密度下,底泥TN、TP和TOC积累量不同。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组的TN、TP和TOC的积累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培养基组(p<0.05);而鸡粪培养基和混合培养基组的TN、TP和TOC的积累量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培养基下,放养密度对TN、TP和TOC积累量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在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条件下,TN、TP和TOC积累量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增加,高密度组显著高于中、低密度组(p<0.05),而中、低密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鸡粪培养基条件下,TN和TP的积累随放养密度而增加,但无显着差异,高密度组和中密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均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TOC积累量随养殖密度水平的升高而增加,高密度组显著高于中、低密度组(p<0.05),中、低密度组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鸡粪和猪粪混合培养基的条件下,TN和TP积累量随养殖密度水平的升高而增加,高密度组显著高于中、低密度组(p<0.05),中、低密度组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TOC积累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升高,高密度和中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均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4、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组底栖动物种类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培养基(p<0.05),而鸡粪培养基和混合培养基的底栖动物种类数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相同培养基条件下,底栖动物种类数随养殖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各密度水平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从图5-2可见:鸡粪培养基组与混合培养基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组的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高于上述两组,差异显著(p<0.05);在相同培养基条件下,底栖动物生物量随养殖密度增加而降低,但中、低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高密度组明显低于中、低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综合比较试验中的三种培养基和三个密度水平下水质指标、浮游生物的群落变化、底质状况以及底栖动物的种类与生物量情况,在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适的情况下,以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和中放养密度为最佳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