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是我国文字发展最早具有较成熟系统的文字体系。1899年甲骨文出土被发现,到1921年2月最早的甲骨文书法作品由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在研究考释甲骨文之余暇,首先集甲骨文字用毛笔书写成楹联,同年出版《集殷墟文字楹帖》,此书为第一部集甲骨文为楹联书法形式的字帖。罗氏甲骨文书法中考释的甲骨文字,因为当时综合条件限制,部分用字出现误读、错释,但其遵循甲骨文本形神,又具有深厚的传统篆书功力,终开甲骨文书法之先河。《集殷墟文字楹帖》共集联句99对,后世书者,多以此帖为楷则。至此甲骨文进入书法艺术领域,并确认它是一门新书体形式的书法艺术,近一百年间甲骨文书法也随着近现代中国书法的历史递进曾几度变革。本文试图以历史为序,在第一章节典型分析原始卜辞不同历史时期书契风格,注重借鉴甲骨学者的学术理论史料和甲骨书家创作散记及专题学术研究文章等。本文第二章节缜密研习了甲骨文书法经历清末碑学、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十年文革和三十年改革开放,九十余年的书法流变对甲骨书法创作都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第二章从书法史的角度将近一百年甲骨文书法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二十世纪20年代----建国初(初创阶段),(2)二十世纪中期——二十世纪90年代(继承与创新阶段),(3)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回归与复兴阶段)。本章节系统的分析了甲骨文书法初创阶段由古文字学家、金石书家名儒、学者以研究和摹写结合的甲骨书法时期,主要侧重运用文字的准确性和甲骨原文纯粹性的书写表现。王宇信先生将这个时期的甲骨书法创作分为“非甲骨学家”和“甲骨学家”两类主创群体。这个阶段由于罗振玉《集殷墟文字楹帖》的问世和以集联形式进行的书法创作,避开了甲骨文字少书写不便,以楹联形式进行的甲骨文书法创作,得到了完整的艺术体现;以篆书入甲骨文书法的艺术实践,扩大了甲骨文笔画变化小,字形结构简单等艺术创作的创作范围。以楹联书写形式,融入篆书用笔技巧和笔墨纸的特性,极大丰富了甲骨书法的艺术表现语言,后世书甲骨者多取楹联形式,当代书展中甲骨文楹联作品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甲骨学书家以董作宾先生为代表,其取法甲骨文朱墨书风格,注重甲骨书契用笔,讲究“以笔代刀”的表现,书风敦厚、古意淳正。更重要的是董作宾对殷商甲骨文五个时期的字形变化和书契风格的论述,奠定了甲骨文书法理论基础,成为甲骨文书法艺术风格的基本评价标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甲骨学的考释学术成果,为甲骨文书法学者化研究模式寻求了创作依据,也是至今甲骨书法界所积极倡导的创作要素之一。二十世纪中后期,全国群众式“书法热”兴起,同时不同文化的碰撞,使书法本质精神和本源性远离了书法创作。王宇信先生在《甲骨学通论》中有关《新中国甲骨学论著(1949---1986)》的资料统计约1055篇(学术论文专著),而其中直接涉及到甲骨文书法方向的研究文章只有十余篇。甲骨书法创作也多是罗振玉等人集联诗的基本延续,但甲骨学界在文字考释、考证研究上有了重大突破,基本确定甲骨文可识单字约1300----1500个之间,对甲骨文书法创作有了极大的促进,但就文字数量用于书法创作显然是有局限性的。一九八四年安阳殷墟笔会的成功举办,代表了全国性写甲骨、学甲骨热潮的开始。一九九二年九月《甲骨文书法大观》问世,该书是我国第一部集近现代甲骨书家作品之大成,书家之多、作品造诣之深是少见的。对进一部繁荣发展甲骨文书法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作品集汇总了罗振玉、王襄、董作宾等学者型甲骨书家,还有书画家潘天寿、陆维钊、潘主兰、沙曼翁等及三十余位中国书协会员、省书协会员百余人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等作品。时间纵跨七十余年,是甲骨文书法产生到形成一个新的流派的各种时期和风格各异的珍品,为学者甲骨书家向书法艺术家的成功转换阶段,这是甲骨文书法创作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为今后甲骨文书法不断发展拓展了新的创作模式。同时使甲骨文书法成为一门影响到海外艺术创作新的中国书法艺术表现形式。二十一世纪初的甲骨文书法在全国各大书展中逐步以独特艺术形式凸显出来,二十世纪中后期对甲骨文“意、象、形”的图示性文字表层创作,在新时期展览时代的需求下,甲骨书法在作品尺寸、文字形体、展览效应等方面也逐渐增大增强,书写内容增多,对制作形式和笔墨技巧表现的视角效果,都随着时代潮流不断递进、不断变化。回顾甲骨文书法近一百年的艺术创作,最初也是少数甲骨研究学者和金石书家勇于探索,加之学识渊博,传统功力精湛,终造就独树一帜的甲骨书法艺术。第二代甲骨书家在初创阶段的学术研究成果上,把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力融入到甲骨文书法创作之中,把传统书体的艺术格调和笔墨技法引入甲骨文书法创作,拓展了甲骨文书法的艺术创作范围。新时期的甲骨文书法创作虽然在作品形式、纸张颜色、拼接制作等视觉效应上加剧了甲骨文书法艺术欣赏性,但还是显示出作品在内涵和人文精神层面文化含量的缺失,技法和书体互补上表现出结构生硬和错误用字、组字及传统其他书体的弱化现象。这再次说明甲骨文书法创作学者化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对书契风格和不同时期甲骨书家精典作品的学习,对甲骨文基本规律性和独特性的把握在创作中都很重要。在第四章结合创作着重论述应遵循甲骨文字是甲骨文书法创作的基本素材;甲骨契刻特征与甲骨书法笔意性表现;甲骨文造型空间的表现。以此为甲骨书法艺术创作的主要依据。第五章节从甲骨书法热潮,还使中国书法名城、甲骨文之乡安阳的地域书风在全国书法大展中的创作优势显现出来。本章节详实从全国第一届至第十届书法篆刻展甲骨文作品的入展率上,反映出的时代信息、优劣得失、创作现状和地域书风形成的源流逐一分析解读。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更趋向于多元化的创作模式,对求新、求奇、求视觉和展厅效应的追求,作品制作手段已构成作品整体完成的一个部分。对于这门文字最古与书体最新之间互为转化的书法艺术,如何把握它的艺术创作核心,不仅仅是单纯的甲骨结构形式的借鉴和毛笔书写技巧,而重要的是在一定的甲骨文字特性之下,追寻远古殷商玄妙高古的文化气息,是甲骨文书法需要重点表达的精髓,也是对传统书法精华部分的浓缩体现。当代甲骨文(现代展厅)书法创作已从学者向书法艺术家转换,创作手法也由古文字向古文字形式艺术转化,由古人文雅审美向追求构成形式转化。本文最后一章节重点论述了这样艺术观点,并结合当代名家、学者对甲骨文书法创作的部分观点,就章法、墨法、笔法及空间结构和点画丰富性融合,拓展甲骨书法创作艺术空间展开解析。力求为甲骨文书法创作在文化内涵、书法“抒情畅意”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意趣上有所新意,为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的良性发展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