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经之路,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重大。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城市化现状的迫切要求。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发展中国家;不仅现在落后,有可能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落后于世界城市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最终出路,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有助于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实现,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同时将有效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大量农村人口迁居城镇,为农业大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使农业成为高商品率、高效率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城市化也是化解有效需求不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对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保护环境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化水平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近似的S曲线,我国城市化发展正出于中期加速阶段,各地大力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偏重于城市化量上的外延发展,甚至只是玩统计数字游戏,使城市化质上的内涵发展明显不足,出现了城市化质量滞后的问题。在推进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发展中“质”与“量”的脱节,会大大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充分重视城市化质量成为城市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紧迫要求。我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不同地域环境城市化发展的情况不同。只有更好的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才能提出合适的政策建议,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在对本领域已有成果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城市化相关理论,对城市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阐述了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质量以及城市化数量的概念,研究了如何科学合理的测度城市化质量及数量的问题,重点研究了中国城市化历程及发展现状。文章第一部分系统论述了国内外关于城市化的相关研究,概括了世界城市化进程,以典型发达国家美国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美国城市化发展阶段以及促进城市化的手段,从中得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启示;第二部分首先收集我国17年来城市化数量水平数据观察我国城市化发展大概趋势:1996年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转折期,1996年我国的人口城市化率为30.48%,在这之前,1991年到1996年,人口城市化率的增长几乎呈现水平状态,增长很慢,而在1996年后,中国城市化人口大幅增加,城市化数量水平加速增长,进入了城市化增长加速期。其次比较了三大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经济发展及第三产业发展能极大的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第三部分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系统总结了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建立我国城市化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第四部分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结合城市化质量发展体系共同研究了我国三年来各省市城市化质量横向及纵向发展状况;利用相关分析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了我国城市化质量与数量发展的协调程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最后剖析了全球金融危机之下我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指出尽管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给中国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上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中国正在进行的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给政府和企业都提供了一个抗击金融危机的良好机遇,只要政策得当,抓住机遇,必定能很快恢复,进一步的发展。本文最后提出:新时期发展我国城市化、提高城市化质量应该完善产业结构,尤其要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优化制度安排,推进制度创新,针对各地区不同情况进行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绝不能是一种模式,而应走多元化之路,中国城市化应走“多层次,非均衡,逐步推进,协调发展”的道路。“多层次”是指大中小各层次规模的城市都要获得发展,不强调某一个方面。“非均衡”指针对不同的经济地带、经济区域,采取突出重点,而非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逐步推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各个层次规模的城市都要根据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使其逐渐地向更高一级有序发展;另一层含义则指中国的城市化必须遵循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而不能超阶段。“协调发展”指城市化过程中,不仅要实现人口的城市化,而且要进行城市产业结构的更新和现代化,同时带动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的研究对探索及确保我国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研究,在理论探讨之上进行实践的论证,并辅之于大量的数据、图表,避免了理论分析中的说教,实践论证中的乏力。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反映我国城市化最新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弥补国内学者研究中的不足,并通过研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进而为政府引导推进城市化工作,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