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R+CTC检测建立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模型及微创治疗临床意义的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ys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液体活检重要组成部分的CTC(circulating tumor cell,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NSCLC(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和治疗干预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10年,CTC分析被写入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癌症分期手册,作为补充病理分期的新指标,作为cM0(i+)出现在M0和M1之间。本项研究意在通过分析FR+CTC(folate receptor-positive CTC,叶酸受体阳性循环肿瘤细胞)与患者肺部病灶良恶性的相关性,建立基于临床资料、影像学和FR+CTC的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入院的1277例入院进行了外周血CTC检查且病理结果明确的肺结节及肺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患者518例,女性患者759例,中位年龄为57(29~85)岁。随机将患者分配到实验组和验证组,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对其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检验模型区分度,校准曲线检验模型一致性。结果:随机将1277例患者分配到实验组(NSCLC患者925例,良性疾病患者113例)和验证组(NSCLC患者219例,良性疾病患者20例)。在实验组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15岁,其中NSCLC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岁,良性结节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岁;验证组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29岁,其中NSCLC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71岁,良性结节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4.35岁;NSCLC患者组的FR+CTC值中位数为11.5个单位,而肺良性疾病患者组的FR+CTC值中位数为7.6个单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 1.700;95%CI 1.002-2.884;P=0.049)、女性(OR2.617;95%CI 1.541-4.442;P<0.001)、FR+CTC值>8.7(OR 16.992;95%CI 9.728-29.682;P<0.001)、胸膜牵拉征阳性(OR 2.199;95%CI 1.195-4.405;P=0.011)、结节直径(OR 1.728;95%CI 1.244-2.402;P=0.001)、毛刺征阳性(OR 6.322;95%CI 3.561-11.225;P<0.001)、CTR(consolidation/tumor ratio,结节中实性成分比值)<1(OR 3.172;95%CI 2.264-4.446;P<0.001)是病灶直径≤4cm肺部肿物良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实验组数据,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区分度检验实验组ROC曲线下AUC(area under the curve,曲线下面积)值为0.918(95%CI 0.900~0.934),当截断点T=0.6955时,约登指数最大,此时模型灵敏度为86.36%,特异性为83.19%,准确率为91.9%。验证组AUC值为0.903(95%CI 0.859~0.938),模型灵敏度为79.45%,特异性为90.00%,准确率为92.5%,表明Nomogram模型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表明Nomogram预测模型一致性良好。结论:NSCLC患者外周血中FR+CTC显著高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年龄≥60岁、女性、FR+CTC值>8.7、胸膜牵拉征阳性、结节直径、毛刺征阳性、CTR<1是病灶直径≤4cm肺部肿物良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模型精准度良好,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以及指导后续微创外科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测量成人下颌磨牙后间隙的长度和宽度,并分析其与第三磨牙状态的关系,以期为制定矫治方案提供参考及指导。材料与方法:利用CBCT对86例成年骨性I类均角患者,根据第三磨牙状态分为无第三磨牙组、正常萌出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垂直阻生组,从三维方向对右侧下颌磨牙后间隙进行测量。在水平轴位上沿POL线(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颊尖连线)在此面的投影测量下颌平面以及下颌平面根方2mm的平面处第二磨牙牙冠
目的:脑胶质瘤是颅内极具侵袭性的致命性肿瘤,因其极高的致残率,在神经肿瘤康复中占据重要地位。本课题立足于神经肿瘤康复的基础研究,深入探讨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案,为改善患者的预后和促进神经肿瘤康复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中心体扩增和Warburg效应均被证实是肿瘤的恶性生物学特征。磷酸甘油酸变位酶1(Phosphoglycerate mutase 1,PGAM1)调控Warburg效应中第八
工业物联网借助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与未来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构建新的智能化的生产体系。通过将ICT基础设施下沉,实现边缘设备、协议和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工业制造在边缘侧处理数据提供计算能力。边缘计算中心靠近用户侧,可就近处理感知数据,无需传送至云端,但缺少完善的数据加密和数据保护措施,在处理本地化感知数据的过程中易遭受攻击者的入侵。基于机器学习的入侵检测技术为边缘计算中心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
目的:Irisin是一种新发新的细胞因子,它是通过水解膜蛋白纤连蛋白III型域蛋白5(FNDC5)而生成,进而在体内发挥作用。FNDC5/Irisin参与脂肪褐变,新陈代谢,免疫力和慢性炎症的调节。FNDC5/Irisin与多种常见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然而,其在肝癌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潜在的机制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旨在研究FNDC5/Irsin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的作用,为FNDC5/I
目的:探究中国青岛地区汉族人群IL-22、IL-22R1、IL-27基因多态性与口腔扁平苔藓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一病例对照研究,采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108例中国青岛地区汉族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其中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erosive oral lichen planus,eOLP)患者31例和非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nonero
研究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已成为许多地区和国家癌症相关死亡病例的主要来源。纵使治疗HCC的手段不断增多、技术日益成熟,但是“三高”(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仍然是困扰临床医生、危害患者的重大问题。因此亟待寻找能早期预测HCC发病、转移、复发以及预后的标志。本课题通过细胞生物学实验进行探索与验证CLEC3B在HCC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缬沙坦对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丝氨酸/精氨酸富有剪接因子1(Serine/arginine enriched splicing factor-1,SRSF1)、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表达的影响,探讨缬沙坦在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
研究目的:牙种植术成功的关键在于种植体和骨之间建立稳定牢固的骨结合,药物可通过改变骨代谢影响这一结合。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服用β肾上腺素受体(β-AR)阻滞剂的患者种植牙失败率显著降低,这为种植骨结合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但阻断β-AR如何调控下游信号分子对种植体与骨结合的作用机制却仍有争议。种植骨结合的建立可通过激发机体自身修复潜能促成,该过程依赖于骨形态生成蛋白2(BMP2)介导的内源性再生。我们采用
目的:研究核糖体蛋白L29(Ribosomal Protein L29,RPL29)在人舌鳞状细胞癌(简称舌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从青岛市市立医院的口腔颌面外科收集52例舌鳞癌患者的肿瘤与癌旁组织标本。利用免疫组化SP技术对组织标本中的RPL29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与病理分级、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性别、年龄、饮酒和吸烟史之间的关系。用特异性RPL29-siRNA干扰舌鳞癌CA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在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异常表达对甲状腺髓样癌TT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并探究PD-L1与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