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研究生翻译课程学习阶段,本人翻译了日本作家坂口零子的短篇小说《蕃地》,本实践报告主要基于此翻译实践,旨在总结本人的翻译实践心得。本实践报告的翻译对象——短篇小说《蕃地》是日本作家坂口零子所作,1953年荣获“日本新潮社文学奖”。小说以著名的“雾社事件”发生地雾社为舞台,讲述了在“雾社事件”之后,主人公因自己的身世而感到痛苦、自卑的心路发展历程。小说中特殊的时代背景、错综复杂的社会群体关系、以及台湾原住民的异域风情等特色吸引着笔者,同时它们也成为翻译实践过程的重点难题。为了解决这些翻译难题,笔者在翻译过程中接触到了同化异化理论,其中对于起点文化和目标文化的翻译策略的探讨为解决此次翻译难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本实践报告是以韦努蒂(Venuti)提出的同化异化理论为指导,该理论重点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著所包含文化特色的再现。关于韦努蒂的同化异化理论,已有许多关于理论本身或其应用的先行研究。大部分先行研究都着眼于他的理论内涵、背景,在运用中的优点缺点。然而,关于在新的时代背景如何运用它,有什么方法可以弥补韦努蒂的同化异化理论当中的不足之处几乎未被论及。本实践报告在前人的先行研究基础上,整理了韦努蒂的同化异化理论的内容,并结合《蕃地》这个文本的特殊性,从专有名词、小说中反映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反映人物身份差别的用词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翻译实践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达到的翻译效果。最后,在运用理论进行实践、分析的过程中,不仅探讨并解决了《蕃地》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而且在运用同化异化理论时,对该理论的重新定义、运用规律等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本实践报告主要由以下三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主要以近代翻译学的概况为切入点,整理了其发展过程,介绍同化异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及核心内容,以及同化异化理论在翻译学发展过程中的位置,并着重介绍了韦努蒂的同化异化理论的理论内涵,即在英语国家的强盛背景下,韦努蒂反对倾向于自民族文化中心的同化翻译策略,而转为提倡反映原文中文化特色的异化翻译策略。随后,结合《蕃地》中的翻译实例来阐述该理论与本次翻译实践的相关性,论证了同化异化理论对其翻译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第二章举出具体翻译实例,并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具体分析理论的运用。第一,对专有名词的处理。在《蕃地》中,除了人名地名以外,还出现了许多特殊的专有名词,如“理蕃课”、“巡查”等。这些对于现代读者较为陌生的历史名词恰好能够在韦努蒂的异化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直译等方法体现出原著中的文化特色。第二,对潜藏文化背景的语句、文字处理。日本在对台湾进行殖民统治时,也曾试图推行文化渗透,比如发展台湾的日语教育。在小说中,也有许多反映日本文化、战时政策的内容。笔者对小说的背景进行了解后,以再现特殊时代、文化为要旨,恰当运用异化、同化理论,进行了翻译。第三,对暗示了人物身份差别的词语、文字处理。小说中涉及了日本人、原住民、以及二者的混血多种群体,战时的特殊背景造成了各个群体的不平等关系。而这一潜藏的历史背景反映在小说的许多人物对话、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中。笔者认为对这一文化背景也要进行充分的掌握,并努力在译文中对这一文化特色进行准确的翻译和再现。第三章通过第二章的翻译实例的举例分析,进一步探讨实现异化的方法论,并对同化进行重新思考,最后尝试总结出异化同化的运用规律。韦努蒂的异化理论强调了对翻译原文中的文化特色进行重现的重要性,然而如何达到异化效果,对其方法论韦努蒂并未提及。笔者首先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对实现异化的方法论进行概括,论证了通过直译、增译等具体的翻译方法都可以达到异化效果。其次,一直以来同化都被摆在了异化的对立面,然而通过笔者的翻译实践,论证了通过同化亦有可能达到异化效果,由此对理论定义尝试进行了思考。最后,根据笔者的翻译实践,总结了异化和同化运用的规律,得出了在处理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文本时往往多用到异化,而进行语言表达翻译时则往往多运用同化翻译。笔者认为,运用同化异化理论既要体现原文的文化特色又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度。本实践报告在韦努蒂的同化异化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蕃地》的翻译实践,解决了翻译中的难题。通过分析和总结翻译中所遇到的难点,并重新回到理论提出背景,笔者对新的时代背景下该理论运用进行了些许思考,希望本文能为该理论的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