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套”的画卷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x1981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肖亦农是一位颇具特色的作家。在他的小说里,有一位无时、无处不在的主人公,她叫黄河。在作者笔下,河套地区被称为“金色的弯弓”,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著名的歌舞之乡,肖亦农扎根于这片热土,感恩于这片热土,所以创作出了“大河套”文化背景下的美丽画卷。他的作品主要以“大河套”为区域范围,以农村生活和知青生活为题材,表现河套地区淳朴、宽容、开放的文化精神。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力图通过对作家的人生经历、文学创作的研究,来探讨肖亦农小说创作的审美追求及其价值和意义。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肖亦农小说的发展轨迹;梳理了肖亦农小说的研究现状;并简要阐述了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第一部分:肖亦农小说的知青情结和河套情结。肖亦农以下乡知青的身份来到河套地区,多年的知青生活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拿起笔记录了这段峥嵘岁月,记录河套独有的文化精神。河套地区是蒙古族游牧文化和汉族的农耕文化交汇之地,这里不仅有着独特的地域风貌,“大河套”地区的精神更是肖亦农创作所在传达的主旨所在。第二部分:大河套的人物画像。艰难的知青岁月,也是最值得回忆的,肖亦农将曾经的苦难变成了财富,把河套地区的末代地主、河套汉子、草原人民、插队知青都写到了小说中,这些形色各异的人物共同构成了大河套的人物画像。第三部分:肖亦农小说的审美特征。肖亦农的小说有着其独特的地域性审美特征,在作者笔下,河套的山、水、草原各具特色,每一处的风景,作者都像坐到飞机上俯瞰大地一样,视野雄浑辽阔,景物苍凉莽廓,作者是爱这片土地的,且爱得深沉,无论黄河、荒漠亦或盐碱地,在作者的眼中都别有一番风味。作者通过朴素的“河套味儿”语言赞扬了河套的人情美与人性美。第四部分:肖亦农小说的价值意义与局限。作为一位从河北以下乡知青身份来到内蒙的作家,肖亦农以其独特的审美来抒写他眼中的河套。肖亦农的小说创作在文学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的知青小说创作在知青文学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及价值,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内蒙古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目前文学史对他的评价却有失公允,关于他小说作品的评论少之又少,几乎所有的文学史著作都对他只字未提,更遑论给出他相应的位置,被忽视在文学史的角落里。肖亦农小说在文学创作上还存在一定的缺失,这与他的文学素质,语言驾驭能力,艺术的表现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总之,肖亦农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尽管他的小说创作还存在着缺失与不足,但是肖亦农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其他文献
钨渣用硫酸分解浸出 ,浸出液经铁屑还原后用 0 .2 0 %伯胺N1 92 3萃取分离钍 ,再用 4.0 %伯胺N1 92 3萃取富集钪 ,接着用硫酸洗涤负载有机相分离稀土和铁、过氧化氢洗涤分离
两汉文学佳作颇多,优秀作家辈出。《文心雕龙》对文学史有细致的梳理,对汉代作家也有不少评语,但这些话语没有集中在专章之中。对刘勰论两汉作家的话语进行细致搜集与整理,有
动物寓言以拟人化手法,把动物的自然特性和人物的社会性巧妙地结合,并予以人们警戒和训教,使人们从中获得朴素的生活哲理。本论文以蒙古地区传播的“染毛狐狸故事”为研究对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自宋代注杜诗开始兴盛,此后踵事增华,至明清时候已经蔚为大观,有“千家注杜”之称,《钱注杜诗》即其成果
《战国纵横家书》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部内容类似《战国策》的帛书古佚书,全书共二十七章,一万一千余字,除十一章可见于传世文献外,其余十六章全为佚文。本篇论文
周济是清代著名词论家他的词学理论影响最大的部分可以粗略分为三个方面。一为词史论,二为寄托论,三为正变论。从清词的发展来看,词史论抬高了词的地位,使词与诗并驾齐驱;寄
魏晋时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上承汉代儒学,下延玄学之风,玄学在魏晋之际尤甚。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成为当时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贤”
从本质上说,情报工作只是建立一个基础的数据库的工作,但并不意味只要数据内容收集足够多,就达到了情报工作的目的了。数据的合理编排、完善的组织结构、丰富的检索方法,便
本文首先介绍电视剧文学剧本《血梅花》改编自胡学文的小说《血梅花》,是一部典型的抗战题材电视剧文学剧本。简述该剧以一个普通猎户柳东风为中心,以东北联军抗日活动为背景
明代万历时期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又一个黄金高峰时期。万历时代的许自昌能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因其创作了《水浒记》。许自昌出身在苏州甫里的巨贾之家,修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