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通过对学生社团和人格培育的逻辑分析、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阐述了学生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必然性和现实性,为学校重视社团工作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并从社团机构及成员、社团活动和社团文化等角度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学生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途径和机制,对学校发挥社团作用促进学生人格培育,推动学校素质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论文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分析了学生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研究的意义、价值及方法。认为,在当前国际、国内广泛存在着人格危机及现存教育体制局限性的背景下,探索中学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途径和机制具有解决当前危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填补研究空白的重要理论意义。 第二部分(第2—4章)分析了学生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必然性和现实性。论文在界定人格及人格培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社团价值性、广泛性、自主性、协作性和多样性特点的分析,认为学生社团和人格培育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在逻辑上论证了学生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必然性;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团体社会学、社会符号互动论、人格社会学习理论、自我实现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和德育生活理念从哲学、社会学、人格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学生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在理论上的可行性;还通过社团成员与非社团成员素质情况的实践调查和比较,总结出了学生社团对人格培育作用的现实性。 第三部分(5—6章)探讨了学生社团对学生人格培育作用的途径和机制。论文在分析社团机构及成员、社团文化和社团活动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认为社团机构的引导、规范和协调功能的发挥,社团骨干成员、社团指导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及良好的社团人际交往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培育,形成了人格培育的参照系;社团文化则经过聚合、冲突、整合、提升具备了人格培育的内涵并通过其认知系统、规范系统发挥对学生人格的培育、发展、建设和社会化的功能形成了人格培育的选择和整合机制,社团文化建设要注意先进性、协调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导向性;而具有教育性、知识性、随意性、灵活性、多样性和社会性等特点的社团活动主要通过主体道德内化机制即经过交流—情感体验—实践等环节发挥对学生人格培育的作用形成了人格培育的内化机制,社团活动建设要遵循主体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原则。 总之,从逻辑、理论以及实证上看,学生社团对学生人格的培育有现实、必然的作用。其主要通过社团机构职能的发挥、社团成员的榜样示范作用、良好的社团人际交往、社团文化和社团活动等途径发挥对学生人格的培育,其中经过聚合、冲突、整合、提升的社团文化通过其认知系统、规范系统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人格培育作用,而社团活动主要通过主体道德内化机制,在活动中培育学生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