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生产率作为现代农业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必将更加受到关注,本文的研究目的正是探究农业生产率在农业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表现出的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本文主要采取了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内容重点放在了农业生产率测度、农业生产率收敛性、收敛性的形成机制。总括如下:用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78年-2005年省际农业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且对生产率进行了分解,描绘出了1978年以后农业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和效率进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过去近30年里,我国各省农业生产率变化趋势出现巨大的反差,呈现出明显的梯度性特征,具体来说,东、中、西部地区区内的农业生产率差距大大低于区间农业生产率差距并且变化趋势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东部各省的农业生产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而中西部省份农业生产率增长进程都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更是有少部分省份不增反降;有8个地区农业生产率呈现负增长。我国农业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效率方面没有明显的进步,甚至在部分省份出现下降。基于测算结果,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对省际农业生产率在全国以及东、中、西范围内是否存在收敛性进行了检验,并依据农业经济改革的几个时段分时段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我国以及各分区在各时段都不不存在β绝对收敛和σ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区内的β条件收敛,形成了俱乐部收敛。结合我国改革后的发展历程,在明确农业生产率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对收敛性形成机制进行的考察显示:农业技术扩散、公共产品提供均等化、市场一体化共同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率条件收敛。本研究的主要政策含义在于:①充分挖掘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潜力,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加快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③实现技术进步的同时,提升农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④创造收敛条件,促使区域之间的农业生产率收敛;⑤保持制度变迁沿着有利于农业生产率增长和地区收敛的方向进行;⑥推动地区间农业技术扩散以及农村公共产品提供均等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