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ntrastive Study of Back Translation i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Moment in Peking:A Perspective of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43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0年代R.w.Brislin将回译作为跨文化研究的工具以来,回译一直得到翻译界的重视,40多年来,尤其是近10年,关于回译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回译定义,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回译质量评价,回译文本在字句篇各层面上的处理技巧和回译者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对文学类回译作品也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华裔英文文学作品尤其是The Joy Luck Club和Moment in Peking等作品汉译的研究上,但这些研究大多只是将回译作为一般的翻译现象来对待,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回译现象来研究。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用英语撰写的描写中国文化的名著,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反映中国文化的意象和形象,将这样一部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译成中国文化所源生的语言——汉语,自然有其不同于一般翻译的独特之处,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是会无时无刻地试图找回用英语表述的却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特色的意象和形象的源头。这种试图找回源头的翻译,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回译,一种特殊的回译,一种没有源文本却有源文化的回译。这种回译现象,较之普通的回译更有研究价值,更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对Moment in Peking汉译的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即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回译现象加以研究。论文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对张振玉和郁飞翻译的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在这种特殊的回译过程中,由于各自对待中西文学和文化的态度,立场和观点不同,各自的知识背景和审美诉求不同,对原作中同样的语言和文化现象采取了不同的回译策略,从而使同一原作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在回译策略上,张振玉由于有更多背景知识,有更强烈的同理心理和审美诉求而采取有些不回译,有些全部回译,有些彻底回译;郁飞则由于有相关人际关系,有为父还文债的翻译目的而采取有些回译,有些部分回译,有些表层回译。
  将Moment in Peking汉译作为一种特殊的回译现象加以研究,丰富了回译概念的内涵,使回译概念从原来仅指返回源文本的翻译扩展到了返回源文化的翻译,而后者才是更普遍却更隐秘因而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回译现象。
其他文献
随着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转向”概念,翻译领域内掀起了一番热潮。翻译的“文化转向”是指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并将翻译从单纯的语言学分析剥离开来,与别的学科联系在一起。  勒菲弗尔是文化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翻译的操控理论。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某些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操控着译文的形成过程和被接受程度。勒菲弗尔还指出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改写原文的过程,而“限制因素”对翻译的操控体现在译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音乐与翻译作为两种性质不同却互相影响的艺术,长久以来一直备受学界的关注,歌词翻译、音乐文献翻译、音乐翻译理论的发展、诗歌的音乐性等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然而或许因文学作品等受体裁、故事情节的限制,针对文学翻译的音乐性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翻译家赵元任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反响热烈,至今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儿童文学译作,深受中国儿童读者的喜
学位
报纸
期刊
学位
传统中西方翻译理论都把翻译看作是纯语言转换,翻译批评家也以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作为判断翻译好坏的唯一标准。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西方翻译学者拓宽了翻译研究视野,开始将社会文化语境纳入翻译研究的范围。翻译研究中的操纵学派从目的语文化出发,认为所有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原文有目的的操纵。操纵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总结提出,翻译从根本上受到诗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诗
学位
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断增强,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和中国的饮食,民族风俗等各方面都对全世界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在文化交流中,语言始终是关乎到文化推广和传播效果的关键,这就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文化负载词将中国文化与语言紧密联系到一起,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意义。它又与其自身生存的文化语境有着紧密的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