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于2013年11月、2014年1月、2014年4月、2014年6月对长江上游宜宾到江津段五个采样点的周丛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长江上游宜宾到江津段水体中天然基质周丛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组成、数量周年变化及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并以周丛藻类的多样性特征对水体进行了评价,基于周丛藻类的生物完整性构建了适合于长江上游的P-IBI体系,评价了长江上游水体的健康状况。主要结果如下:(1)四次采样共发现周丛藻类82种,分属于4门31属。全年采样都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 a)为优势种,共有19属65种,比例达到了79.27%;其次为蓝藻门(Cyanophyta),有4属8种,占总藻类的9.76%,主要种类是颤藻属(Oscillatoria)和席藻属(Phormidium);绿藻门(Chlorophyta)的比例也达到了9.76%,共有7属8种;裸藻门(Euglenophyta)发现一种。优势种主要有硅藻门的直链藻属(Melosira)、等片藻属(Diatoma)、菱形藻属(Nitzschia)、小环藻属(Cyclotella)、针杆藻属(Synedra)、舟形藻属(Navicula)、异极藻属(Gomphonema)以及蓝藻门的颤藻属(Oscillatoria)。全年各采样点周丛藻类种类数高庄桥>羊石>江津>江安>白沙。全年保护区周丛藻类的种类数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硅藻商值显示五个采样点全是贫营养型,但还是呈现从上游到下游逐级增大的趋势。采样期间保护区水体处于α-寡污向β-中污带过渡。(2)保护区周丛藻类密度、生物量呈现从上游到下游增大的趋势,江津段两个指标都最大,各采样点的密度和生物量都是冬季达到最大值。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评价结果都是高庄桥>羊石>江安>白沙>江津,呈现从上游到下游指数值降低。玛格丽夫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高庄桥、羊石、白沙、江津为中污染,江安为重污染。全年各采样点间周丛藻类群落相似性大多表现为中度相似,不同季节间以中度相似为主,个别季节间为轻度相似。说明保护区环境总体比较稳定。(3)通过候选指标分布范围检验、敏感性分析和相关性检验,共筛选出了7个指标用于长江上游江段P-IBI体系的构建。7个指标分别是着生藻类总分类单元数、硅藻百分比、桥弯藻百分比、菱形藻百分比、香农-威纳指数、周丛藻类生物量、可运动硅藻百分比。比较不同量纲的打分结果,并且与群落多样性指标评价结果比较,3分制、4分制法以所有样点IBI值分布的95%分位数法评价结果更可靠。五个采样点中,高庄桥为亚健康,江安县城为亚健康,羊石为一般,白沙亚健康向一般过渡,江津为一般。总体趋势是上游水质好于下游。长江上游河段评价得分与DO、WT、pH、电导率、海拔呈正相关,与透明度、COD呈负相关,相关性最大的是电导率和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