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第三代”诗人开始以群体的姿态出现在诗坛上,成为了诗坛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在“朦胧诗”代表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中已见端倪的女性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一股潮流,为“第三代”诗人中的女性诗人所青睐,女性诗歌作为一个名词已不可被忽视(虽然其定义一直模糊不清)。这之中,比较著名的诗人有翟永明、唐亚平、海男、伊蕾等。由于受到西方“自白派”的影响,她们常常毫不保留地倾诉内心世界的幽密与冲动,以鲜明的立场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女性的主体意识,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第三代”群体中,有一位女诗人却未获得应有的注意,那就是陆忆敏。大量的研究都将其与上述女诗人一道,从张扬女性主体意识的角度去考察、研究,但却忽视了一点,即陆忆敏的写作具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节制,这与其他女诗人是截然相反的。与此相关,她的诗歌写作对象,更是对物质、现象的本质的反映。由此可见,陆忆敏的写作,几乎都是“向内”的,即她始终框定“自我”的界限,以一种节制的抒情节奏,把笔触转向了对自我的探究分析和重构。因此,本文试图借助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在对诗人的诗歌文本、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陆忆敏的诗歌展开专题研究,探讨其诗歌中对自我探究的努力。本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将陆忆敏与其他女性诗人进行比较,阐明其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并以诗人的成名作《美国妇女杂志》为例,分析诗人的写作特点,及其诗歌中对于自我的找寻,并引出下文。第二章是陆忆敏研究的综述。这一章将对学界关于陆忆敏的研究进行梳理,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陆忆敏诗歌中的六方面特点:都市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写作背景、随处可见的死亡主题、古典与节制的语言风格、日常性的意象、宽怀的品格、自我的分裂和对自我的找寻。第三章是对诗人生平的研究。通过对诗人生平的考察分析,总结出影响诗人诗歌写作的三个重要因素:上海海派文化和西方文明影响、疾病和独处的经验。第四章结合诗歌文本,分析、阐述这三种因素的影响在陆忆敏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表现,进而探讨陆忆敏诗歌特点的成因。第五章为论文的重点部分。通过援引弗洛伊德的《论暗恐》一文,阐述心理学意义上的“暗恐”理论及其内涵,并以此为切入点,对陆忆敏诗中的“暗恐”因素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第六章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论证陆忆敏描写“暗恐”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复现“受压抑的自我”,实现对自我的探究。这一部分通过“梦境的描写”、“对过去的回溯”以及“自我相容的努力”等几个方面,结合陆忆敏前后时期写作的比对,分析总结诗人自我找寻的心理历程,在这层基础上,肯定了陆忆敏诗歌创作的独特精神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