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光学理论与塞尚的绘画实践研究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icid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作为后印象派的杰出代表,一直都是艺术史论家们研究的重点。但是目前国内对塞尚艺术实践的研究既不够深入,也未能解释清楚塞尚为何被大家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从表面上看,塞尚和科学技术之间并没有很直接的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从艺术与科学历史性关系的视角出发,借助国外艺术科学史和艺术技术史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欧洲光学理论与艺术史之间的关系和发展为研究背景,对19世纪法国艺术家塞尚的艺术实践与光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解释清楚塞尚在艺术史中所做出的贡献。本文通过艺术家所留下来的书信等文献资料,以及那些能够阐明画家的科学思想的事件,对塞尚艺术作品中的透视和色彩进行技术性的以及理论性的分析,最终指出这样的一个事实:塞尚是科学技术的受益者。他通过对19世纪光学理论和技术的学习,不仅改变了印象派在造型上忽视体积的问题,而且也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线性透视法,在艺术创作中既具有科学理性的逻辑思维,又兼具了主观的知觉和感性。成功地为现代主义艺术拉开了一个新的序幕。纵观欧洲艺术史,历代艺术家们十分重视运用光学技术来帮助自己再现真实的自然,这也是塞尚视觉思维方式的真正来源。19世纪以前,光的微粒说占据主导地位,欧洲艺术也随之发生变化。在透视方面,欧洲产生了以几何光学为基础的透视理论,同时,照相机的发明使得艺术家们逐渐转向以生理光学为基础的透视理论;在色彩方面,色彩理论在欧洲绘画中的变化大致可以概括为从早期相对客观的含义到表现艺术家主观心理的转变。19世纪初的巴黎是世界艺术和科学的中心,此时科技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世界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光的波动说的建立,使得古典光学中光沿直线传播的概念被抛弃,生理的视学则突然支配了视觉的研究,此时生活在法国的塞尚难免也会受其影响。本文遵循“一条主线”“两个议题”“三点思考”的论述思路加以讨论,即在19世纪欧洲科学史发展背景下对19世纪塞尚绘画实践中的光学议题进行研究(一条主线),并从欧洲光学理论与透视和色彩理论的关系和发展历程、暗箱与绘画实践之间的关系、塞尚绘画中的光学议题及其带来的影响与思考这四方面展开论述,其中塞尚绘画实践中的光学议题是本文论述重点(两个议题)。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只对欧洲艺术家与光学理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与发展进行一个概括性的梳理与总结,将其作为欧洲19世纪光学理论与塞尚艺术之间互动的背景。本文试图通过对19世纪塞尚的绘画实践研究来探讨光学技术究竟如何指导艺术实践,艺术实践又是如何运用光学技术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塞尚究竟是如何沟通19世纪和20世纪艺术的;其次,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也对科技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试图探讨二者之间的同一性、差异性及其重要性(三点思考),以期能够给国内的塞尚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其他文献
观看先于言语,图像具有提供视觉信息的能力,因而在做品牌全球推广过程中,广告图像是最为常用的手段。在跨文化广告设计中,实践普遍采用“本土化执行、全球化思考”的设计策略。在多元并蓄的全球文化背景下,如何通过广告图像塑造商品形象、建构安全健康的商业广告文化生态环境是本文的主要议题。在品牌推广过程中,商业广告图像一方面要借助当地文化元素拉近与当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展现出包罗万象的气度;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之间
太湖石在中国园林景观和文人雅士赏石文化中留存已有千年,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厚重的文化内涵;其不仅具有外在的形式美,还渗透着中国文人的智慧和理想,从而成为了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太湖石作为中国画这一独特的题材伴随着历史的更替,有着诸多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相关太湖石的绘画也逐渐衍生出多种不同的表现技法,体现了太湖石的表现形式也走向多元化。历代的中国画家通过绘画来表达自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是一位活跃于19世纪的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家,他作品中所呈现的一种淳朴的风格在艺术长河里独树一帜。米勒的色粉画同他的油画一般引人入胜,他的色粉画展现了厚重、朴素的风格,并充斥着浓烈的田园牧歌式的诗意氛围。但色粉画作为一个和油画同等地位的独立画种,在米勒的艺术生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却被大多数学者归类在素描范畴里研究,很少被单独提出,色粉
大板遗址位于八五九农场大板村东高出阿布胶河大约15米的台地上,隶属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本文以2016年试掘的石制品中的石片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通过类型学分析法和模拟打制实验来解读遗址内石制品的信息、遗址信息和古人类行为模式。本文主要包括六大部分:第一章:绪论。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给出明确定义,梳理国内外关于石片的研究简史以及目前东北地区对石片的研究现状,交代研究方法和目的。第二章:遗址概况。对乌苏
证素辨证学一直是中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是中医与大数据、人工智能重要的结合点;虽然证素辨证学尚存一些问题,但仍然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文章结合近几年研究动态,对证素辨证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病程长短、主诉主线、病种适用、体质与证素、证素组合等价性等问题尚待完善。结合课题资助和发文量等预测未来证素辨证仍然是热点,但应注重学科交叉,着力解决证素辨证学中证素组合、方元匹配等问题,同时扩大数据量、融
《种芹人曹霑画册》藏于贵州省博物馆,1989年经全国书画鉴定小组鉴定该画册中的诗、画同属清代乾隆时期的作品,但作者是否为曹雪芹,尚待考。《种芹人曹霑画册》的出现吸引了一大批学者的研究,有很多学者认为《种芹人曹霑画册》的作者是曹雪芹,此画册的第六张“西瓜图”中出现的书法笔体,跟北京曹雪芹故居遗留下来的书法笔体是基本一致的。本文试图通过了解《种芹人曹霑画册》中的八张页面的画面风格、诗文、印章等,并参照
清代艺术家石涛(1642-1707)在《画语录》中提出:“夫画,从于心者也”(以下简称“画从心”)贯穿于全书,在300余年的石涛研究中,这一理论从隐含到公开,从间接到直接,逐步形成《画语录》核心思想“一画”理论相比肩的地位。本文在前人石涛研究的基础上,将“画从心”与“一画”从语言含义、功能、艺术理论体系中的角色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二者具有同一性的结论。在语义方面,“画从心”与“一画”在石涛《画
作为民国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私立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美专”)在近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公办美术学校。在现有研究中,相较于上海美专洋画教育、洋画社团的广受关注,该校的中国画教育常被选择性忽视,或被以“维护传统文化”的论调草草讨论之。本论文通过深入研究上海美专教师个体、特定中国画教师群体在该校各历史阶段提出的中国画教学策略,试图归纳出中国画教育在私立美术学校中的独特发展路
这是一篇关于德加素描的个案研究,德加作为十九世纪的素描大师,其素描集学院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实主义等元素于一身,独具面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德加素描构图、线条和光影三个角度入手,对其素描构图上随意性,线条的力量感且模糊,光影明确自然等特点进行分析论述,德加素描特点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受诸多原因综合影响的;第二部分,以文献分析和图片对比等方法,从时代背景
在多年的雕塑创作研究和实践中,笔者一直在创作主题、创作形式、表现手法等问题上进行着艰苦的探索。本文从雕塑的起源入手,通过对现有文献和实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势”在雕塑创作中的重要性和规律性。本文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阐释了雕塑的“势”。空间上的“势”是雕塑本身的运动,时间上的“势”是指雕塑在各个历史时期受到人文思想变化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汉代墓葬雕塑中优秀作品的分析,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个人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