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对于人不仅仅意味着活着,更重要的是活得有价值、有成就、有意义和有幸福感。如今是一个社会和个体都追逐经济效益,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多元,人人生存压力变大的时代。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甚至也屡屡因为学业负担、人际矛盾、家庭冲突等负性生活事件,走不出心灵的迷茫而选择轻生和自杀。在他们自杀行为的背后,是其“生命观”意识在深层次影响着他们的抉择。目前,高校大学生主体为“95后”,这一群体出生并成长在科技文化的漩涡时代。教育在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更注重教授“以何为生”的技能,忽视了引导学生“为何而生”的思考,大学学校教育的失职是造成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环境因素。但究其源、寻其根,家庭教育才是大学生积极生命观形成的根基,尤其是“家庭教养方式”在情感层面影响着他们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在认知和理解层面决定着他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判断。本文在立足于大学生生命观前期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采用由我国学者岳冬梅等人于1993年修订的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及自编式问卷“大学生生命观调查问卷”,通过对西安市八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探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生命观形成的关联影响。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生命观整体情况良好,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生命认知维度上得分较高,表明多数大学生明白生命的独特性和珍贵性,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和挫折应对能力两个维度得分偏低,表明无法正确处理人际问题和挫折问题成为生命观偏差的重要原因。当前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总体情况较好,具体表现为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程度(JFF1/JMF1)相对于其他维度得分较高,表明多数大学生可以得到父母充足的关爱和呵护,但同时父母干涉及保护程度(JFF3/JFF6/JMF2)与拒绝否认程度(JFF5/JMF3)得分偏高,表明父母给予孩子的关爱过度,反而给他们造成了压力。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在各个维度上与大学生生命观的基本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生命观。根据研究数据,本文从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构建积极生命观的重点是大学生对自我生命观的认同和再塑,可以从认识自我生命观,主动再塑积极的生命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不断超越自我,丰富生命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改变。其次,构建积极生命观的前提在于父母对自身教养方式的认识和转变,可以从反思自身家庭教养方式的优劣势,转变家庭教养方式;主动言传身教,承担生命观家庭教育的责任;持续关注孩子成长,支持大学生实现生命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转变。最后,构建积极生命观的环境需要大学校园对生命观形成的支持和教育,可以从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营造热爱生命的校园环境;开展生命观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生命情感;加强心理文化建设,创造和谐温暖的校园氛围三个方面进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