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人类全部恶性肿瘤的1%,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15%。MM是来源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以终末分化的浆细胞的克隆性增生为显著特征。特征性的表现是溶骨性病变、肾功能不全、贫血、高钙血症和免疫缺陷。常规X线检查可发现约60%~80%的患者存在骨骼异常,包括骨折、弥漫性骨质疏松、溶骨改变或上述几种病变同时存在。骨质破坏是MM的标志,是影响MM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研究已表明,阻断溶骨途径可以发挥抗骨髓瘤效应。然而,近来组织形态测定术研究发现有溶骨性病变的MM病人成骨细胞的数量和生成减少,骨形成的损害在骨质破坏的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长期以来,对于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破骨细胞数量和活性增加方面,成骨抑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从成骨细胞方面研究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发病机制。第一部分骨髓瘤细胞抑制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目的观察来源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及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成骨特性,以及MM细胞对MSCs成骨分化潜能和对其表达核因子kB受体激活剂配体(RANKL)/护骨素(OPG)的影响。方法常规分离、培养2种不同来源MSCs,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标志;观察2种不同来源MSCs在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并在诱导培养的第1天和3周时分别加入RPMI 8266或XG7 MM细胞株,于培养28d后行Von-Kossa及TRAP染色;MM细胞与正常MSCs共培养24h后RT-PCR法检测RANKL/OPG的表达。结果按常规方法均可从MM患者及正常人骨髓分离获得MSCs,二者形态无明显区别,FCM检测结果表明2种MSCs均高表达CD44、CD49e及CD29分子,低表达CD106、CD11b,而不表达造血细胞标志CD34;2种MSCs均可在成骨诱导培养后向成骨细胞分化,Von-Kossa染色后提示MM来源的MSCs其成骨分化潜能较差,矿化基质沉积较正常来源MSCs少;共培养第28d行Von-Kossa染色后可见矿化基质沉积较不加入骨髓瘤细胞株组明显减少(P<0.001),TRAP染色未发现破骨样细胞存在,RT-PCR结果显示:正常MSC不表达RANKL,但有OPG表达,共培养后8226或XG7细胞可明显上调MSC表达RANKL,相反MSC与8226或XG7细胞共培养后OPG表达明显受抑。结论MM细胞抑制MSCs的成骨分化可能是MM患者骨髓MSCs成骨能力减低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人成骨细胞促进骨髓瘤细胞增殖目的骨髓瘤细胞与人成骨细胞共培养后MM细胞数量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及对成骨细胞标志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人成骨细胞免疫表型,用Von Kossa染色及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测定不同培养基诱导后成骨指标的变化,PI染色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成骨细胞对MM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结果人成骨细胞高表达CD44及CD29分子,低表达CD49e、CD106及CD11b,而不表达造血细胞标志CD34。Von-Kossa染色后可见骨髓瘤细胞可使成骨细胞钙质沉积减少,ALP染色后可见成骨细胞胞质内红染物质明显减少;在无IL-6条件下,成骨细胞仍可使MM细胞存活,促进MM细胞增殖。结论在特定的骨髓微环境中,不仅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破坏与MM进展之间形成恶性循环,成骨细胞也有可能调节MM细胞的生长和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