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计意见作为审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执行审计程序后的意见表达,社会公众判断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是否真实以及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一直是广大学者和社会公众讨论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价值。而避税行为作为监管部门一直以来的关注焦点,再加上近年来频发的跨国企业避税问题,更是使其成为学术界及广大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关于公司避税行为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两种,且两者完全相反:一种是基于避税的企业价值观,认为通过避税能增加企业的留存收益,留存收益的增加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从而会使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另一种是基于避税权衡观和避税代理观,这两种观点认为避税会带来财务报告成本以及产生代理问题,这会降低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本文主要以避税经济后果的三方面观点:避税的价值观、权衡观和代理观为基础,对公司避税程度与审计意见类型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从而可为审计师能否识别不同程度的公司避税提供证据。外部审计作为外部治理机制之一,会对公司治理产生重大影响,上市公司的高避税行为往往伴随着盈余操纵动机,因此,这就会和财务报表项目相牵连,进而增加审计困难和发生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对于上市公司这一避税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信息,具有外部独立性的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的过程中能否得以感知?又将会对审计意见的出具产生什么影响?那么对于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否更有能力识别其背后隐藏的动机,进而选择规避审计风险,从而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这些问题急需理论界的客观解答。此外,我国早期研究都是从国家层面考察审计师行业专长,但在实际情况中,考虑到区域间不同的财税产业政策,行业专长的培养更多是基于区域层面。因此,本文基于区域层面确定审计师行业专长,探讨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行业专长是否会考虑其声誉保持独立性,以及如何影响上市公司避税程度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对上述问题提供研究证据。因此,本文以我国上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为研究对象,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对上市公司避税程度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更准确地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其次,以相关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假设;接着,构建多元回归模型,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实证检验提出的假设,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当客户公司避税程度较低时,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会随着公司避税程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当上市公司避税程度较高时,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随着避税程度的增加而上升,即公司避税与审计意见之间呈非线性关系。第二,当审计师在区域层面具有行业专长时,不论是从事务所角度还是注册会计师角度,当避税程度较高时,客户公司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增加。依据本文的相关研究,我们也相应地得到一些启示。审计师能够识别不同程度避税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而反映在审计意见中,具有区域层面行业专长的事务所或者注册会计师能够识别出高避税上市公司进而提高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上市公司高避税行为背后蕴藏着复杂的信息,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该行为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加强检查、监督企业的避税活动,并增大相应的处罚力度;在执行审计时,会计师事务所应高度关注企业的避税行为;对于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本身,采取积极政策培育其行业专长,从而提高其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