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河南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气管镜室行气管镜介入治疗的良性气道狭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患者病因构成、介入治疗方法选择及临床疗效,优化良性气道狭窄介入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至2015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气管镜室行介入治疗的良性气道狭窄患者,筛查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0例。记录其一般信息、狭窄病因、治疗前、后胸部影像、介入治疗方案、并发症等,通过胸部CT、气促评分量表,临床疗效等评估其治疗效果,分析其介入治疗方法选择。结果1良性气道狭窄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男性51例、女性49例,男女比1.04:1,年龄分布(14岁-87岁)(41.8 16.9)岁。2病因构成:气管插管后狭窄(post intubation tracheal stenosis,PITS)30例,气管切开后狭窄(post tracheostomy tracheal stenosis,PTTS)20例、结核(Tuberculosis,TB)21例、良性肿瘤17例、外伤2例、异位甲状腺2例、骨化性气管支气管2例、复发性多软骨炎1例、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1例、其它原因不明4例。3病因与性别的关系:PITS和PTTS:男性33例、女性17例;TB所导致的气道狭窄:男性4例、女性17例。良性肿瘤组所导致的气道狭窄:男性8例、女性9例。4狭窄部位:气管59例、右主支气管11例、左主支气管9例、气管+右主支气管1例、气管+左主支气管1例、右中间干6例、右上叶3例、右中叶3例、右下叶2例、左上叶4例。5介入治疗方法的选择:100例患者共进行介入治疗387人/次,介于1-27次之间,平均每人3.87次。介入治疗项目607项,平均每次介入治疗1.57项。其中球囊扩张(balloon dilation,BD)65次、冷冻313次、高频电刀145次、氩气等离子体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73次,支架11次。6治疗疗程、治疗时间间隔、治疗次数:治疗疗程中位数为33天,四分位数为(9,70),平均治疗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1天,四分位数为(4.5,20),治疗次数的中位数为2次,四分位数为(1,4)次。7临床疗效评价:气促评分:100例患者治疗前的气促评分为2.36±1.177,治疗后为0.80±0.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68,P<0.01)。气管直径改变:其中PITS和PTTS患者胸部影像学资料完整有18例,测量其治疗前后气道直径变化,治疗前中位数为6mm,四分位数为(5,8)mm,治疗后中位数为10mm,四分位数为(9,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33,P<0.01)。临床疗效:经过介入治疗后PITS和PTTS患者总有效率为94%(47/50),TB患者总有效率为76%(16/21),良性肿瘤总有效率为94%(16/17)。8介入治疗方法选择:PITS和PTTS介入治疗依次为冷冻治疗、高频电刀、APC、BD;TB所引起的气道狭窄介入治疗依次为冷冻治疗、BD、高频电刀为治疗为主;良性肿瘤介入治疗依次为高频电刀,APC,冷冻治疗,各组间治疗方法构成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中行介入治疗的良性气道狭窄的病因构成中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后患者占第1位,TB患者占第2位,良性肿瘤患者占第3位,其次为气道少见病,狭窄部位多位于中央气道。2对于PTTS和PITS主要选用冷冻、高频电刀辅助以APC、球囊扩张为主;对于TBTB所致气道狭窄选用冷冻和球囊扩张辅助以高频电刀、APC治疗为主;对于良性肿瘤所致气道狭窄以高频电刀、APC和冷冻治疗为主。3良性气道狭窄介入治疗能够缓解气道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良性气道狭窄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