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地/欧亚遥相关型(POL型)是北半球主要的遥相关型之一,极地/欧亚遥相关型的界定早期主要基于经验正交函数方法和月平均资料场,其空间分布在正负位相上呈反对称结构。本文应用1948-2017年5月逐日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通过自组织神经网络方法(SOM),对5月POL型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得到了其两个不同位相环流型,即正位相POL~+型和负位相POLˉ型,它们并不是镜像对称的,为客观存在的物理模态。POL~+型呈现从东北大西洋/北欧经欧亚大陆次极区到贝加尔湖的波列型分布。而POLˉ型具有行星尺度偶极子环流型特征,整个欧亚大陆次极区受带状正高度异常区控制,其东南侧的中纬度地区即中亚至鄂霍次克海地区为负高度异常带。1960年代以及198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中期为POL~+型的多发期,其余时段为少发期,而POL~+型和POLˉ型的出现次数呈反位相变化,即POL~+型的多发期为POLˉ型的少发期。POL型的对欧亚大陆的天气影响在不同位相中存在差异,POL~+型盛行时,东北大西洋/北欧和东北亚地区阻塞高压活动增强,其北部地区高频瞬变波活动异常活跃,因此亚洲大陆次极区和西伯利亚西部降水明显增加,而欧洲和贝加尔湖地区降水减少。与高度场相对应,地表温度也表现出了类似的波状环流异常,东北亚地区气温显著升高,乌拉尔山附近气温显著下降。当POLˉ型盛行时,整个中纬度欧亚大陆阻塞高压活动频繁,而欧亚大陆北部高频瞬变波活动明显受到抑制。因此欧亚大陆北部降水显著偏少。同时POLˉ型导致欧亚大陆次极海域区出现暖异常,而中纬度亚洲大陆温度大幅下降。POLˉ型对中国温度和降水的天气影响较为突出,论文依据e折时间尺度将5月POLˉ型事件的季节内演变过程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扰动型(SL)、移动型(ML)和持续型(LL),其持续时间依次增长,并从Rossby波能量频散和瞬变涡动反馈强迫两方面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POLˉ型的形成和维持机理。来自上游的Rossby波能量频散过程是它们形成、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因素,但Rossby波的起源位置有所不同,SL型起源于北大西洋地区,ML型和LL型波列起源于更为上游的北美洲拉布拉多半岛地区,但LL型Rossby波能量传播更强且更早发生。局地瞬变强迫对SL型的整个演变均有直接贡献;瞬变强迫有利于ML型的形成和发展,但不利于欧亚大陆次极区正异常区的维持;对于LL型,瞬变强迫作用在盛期开始后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