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合”(hybrid)最早是生物学用语,后来语言学、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等其它学科也借用了这一概念。从翻译策略角度讲,杂合是归化和异化矛盾的终结,是在语言和文化层面上归化和异化手段的完美结合。国内外曾有学者对翻译中的杂合现象进行过研究。虽然这些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点,但显得不够系统,缺乏理论支持。鉴于先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作者在本文中采用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翻译中的杂合提供了理论支持。根据后殖民主义理论,第三世界的作家移居到西方第一世界,尽管他们写作的语言是西方第一世界的语言,针对的读者基本上也是生活在第一世界的国家,但他们所写的主要还是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事情,写出的作品就是翻译的作品,写作的过程亦是翻译的过程。小说《京华烟云》林语堂首先是用英语写作,而涉及到却是中国文化的内容,这样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翻译过程。鉴于此,本文旨在从后殖民角度分析《京华烟云》原著中的杂合性翻译。本文在前人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纽马克对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类,从杂合性角度对《京华烟云》展开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定量研究是为了弄清在各类文化的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所占比例,进而得出杂合度的高低。进行定性分析是为了判断归化和异化在各类文化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分析显示:《京华烟云》中文化翻译呈现出明显的杂合性翻译特征,异化在翻译策略占有较大比重。具体来讲,异化的翻译策略在生态文化的翻译中比较多地得到运用;归化在关于社会组织,习俗,和思想的文化翻译中运用的较多。分析结果表明:杂合性的翻译策略能够更好地保留原著的异质成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汉语文化这样的弱势文化在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强势文化中的传播,通过对这部英文小说翻译策略的分析,证明文学翻译中的杂合化策略有机地结合了归化和异化,既有利于译文读者对原著内容的理解并接受,又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输带来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