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质核杂岩作为伸展构造的主要形式之一,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相继发现了许多变质核杂岩。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地处燕山造山带东段的辽西地区,其复杂的区域地质背景,使得对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主要由变质核、拆离断层以及上部盖层组成。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中心为燕山早期的医巫闾山二长花岗岩体,周围是由代表地壳深部变形特点的太古宇变质岩组成的变质核。变质核北面和东面以拆离断层与盖层下部中元古界相接触,并为中元古界组成的韧性流变的中间层所环绕。变质核西面以阜新盆地东南缘边界正断层(孙家湾-稍户营子正断层)与盖层上部以脆性变形为特征的白垩纪碎屑岩相邻。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与房山变质核杂岩比较相似(与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不同),在脆性破裂的上部盖层和韧性变形的基底之间,发育一套由盖层下部中新元古界层状岩系组成的韧性流变层。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是对称型变质核杂岩。核杂岩两侧韧性剪切带面理、线理的倾斜和运动指向相反。通过对医巫闾山花岗岩体岩石化学分析,得出闾山超单元为“S”型花岗岩,其生成方式为地壳重熔,是同造山期地壳强烈运动的产物。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形成演化过程如下:(1)太古宙末(2500Ma±)的强烈构造运动,使该区太古宇地层发生中深变质作用。之后,该区遭受剥蚀,至中元古代开始接受克拉通盖层沉积,经历了稳定克拉通演化阶段。从中三叠世晚期开始(234~214Ma),由于受印支运动影响,该区地壳深部发生局部熔融;(2)在中侏罗世晚期(162.8~159.1Ma),医巫闾山花岗岩体发生侵位;(3)同造山期早白垩世(127~116Ma),区域伸展作用加强,在医巫闾山两侧地壳表层发生断陷成盆,医巫闾山地区发生断块隆升。在其深部发生韧性变形,形成拆离断层,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形成;(4)至白垩纪孙家湾组沉积时期,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已遭受剥蚀,出露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