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治话语中,不同政治主体运用特定言语传播其观点和政策,对受众的认知和价值观进行建构和引导,实施宣传和劝说的同时实现权力交涉,并对社会现实产生进一步影响。国情咨文是重要的政治话语语体之一,其相关的话语分析近年来得到一定的重视且研究视角多以批判为主,但未能结合微观认知特点和宏观生态取向产出深度阐释。另外,由民主党与共和党所统治的美国在二战后展现出愈加明显的霸权主义倾向,对世界和平及社会和谐秩序的维持产生了损害。架构是使人类理解现实甚至创造现实的心理结构,为个体和社会认知提供了新的拆解手段,可以揭示话语、认知和社会的三维互动关系。而生态话语分析是新兴的话语分析路径,该范式基于一定的生态哲学观,探讨话语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更为全面地透视人、社会和自然三者的关系。鉴于研究空间、政治环境以及理论优势,本研究融合认知语言学的架构理论与生态话语分析范式,从认知-生态视域出发,详细剖析二战后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国情咨文的架构使用,揭露两党如何通过架构对其民众施以心理影响,并批判性评估该架构方式对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的潜在作用,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美国国情咨文中生态系统表层架构呈现出怎样的特征?两党在主要议题上的表层架构使用有何异同?(2)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国情咨文表层架构体现了怎样的深层架构?(3)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国情咨文的架构能够反映出怎样的生态取向?为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试图在理论层面构拟了认知-生态视域下政治话语的架构分析模型,界定认知取向、价值取向和生态取向三要素以及与(表层和深层)架构的关系。首先,认知取向由非隐喻性和隐喻性表层架构体现,非隐喻性表层架构是由词汇激活的心理结构,为隐喻性表层架构提供概念网络。而隐喻性表层架构由隐喻性词汇单元表征,可搭建非隐喻性表层架构间联系;其次,认知取向反映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由深层架构体现。其中,深层架构是由表层架构激活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模式的综合体,体现了认知主体对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较为稳定的部分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则是认知主体对主客关系的一种预存立场,可与认知取向相对应,涵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三个向度;最后,生态取向是指分析者在一定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对架构之于自然、个体和社会产生的潜在有益性、模糊性和破坏性作用的判定。为满足研究需要,笔者搜集了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于1946年至2020年所发表的78篇国情咨文并自建美国两党国情咨文历时语料库,总容量为501,005个形符,13,695个类符。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通过归纳话语的表层架构特征,挖掘出深层架构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并在“天人合一、平等互利、仁爱良知”的生态哲学观指导下,评判美国两党国情咨文架构所体现的生态取向,即遵循“描述—阐释—判定和解释”三大操作步骤。通过对选取语料进行历时和对比视角下的剖析,本研究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发现:(1)根据Ant Conc统计的高频名词可知,两党构建的生态系统以社会和个体为主,鲜与自然关联,并可进一步归纳为经济、军事与外交、社会安全与福利、能源与环境和教育五大议题。同时,两党都以人类、动物和植物、火与水、灾难与疾病、建筑与机器、战争、竞争和游戏、旅行以及垂直空间与距离八类隐喻架构上述议题。其中,旅行隐喻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战争、竞争/比赛和游戏隐喻,机器与建筑隐喻位居第三;人类隐喻及动物与植物隐喻占比分别位居第四位和第五位。垂直空间与距离隐喻和火与水隐喻占比接近,且略多于占比最小的灾难与疾病隐喻。从历时角度来看,民主党非隐喻性表层架构类型波动较比共和党大。而在隐喻性表层架构方面:首先,民主党对旅行隐喻的使用数量自约翰逊执政后逐年增长,而共和党则是反复性波动;其次,民主党对战争、竞争与游戏隐喻的使用数量自卡特执政后逐年下降,而共和党则是在福特执政期降至最低,而后大幅度增长,至特朗普阶段有所回落;另外,民主党较比共和党更少使用机器与建筑隐喻,但更青睐人类隐喻。从五个主要议题的相似性、特异性和不同程度的非隐喻性表层架构使用来看,两党分歧集中在经济、军事与外交、社会安全与福利,其次是能源与环境,在教育方面则存在广泛共识;但两党在军事与外交、社会安全与福利以及教育议题的隐喻性表层架构使用上则存在显著性差异。(2)上述表层架构间相互关联体现了两党的价值观、世界观及道德模式,这些深层架构反映出两党在人与社会、自然以及自我三个向度上的价值取向。第一,在人与社会维度上,群际内部关系的价值取向主要通过对自由和平等两个抽象概念本身的隐喻性架构(如火、植物、建筑和旅行隐喻)以及经济和社会安全与福利议题的表层架构体现。其中,民主党更关切平等,共和党则更注重自由,但两党的价值取向都是对等级主义的粉饰;第二,群际间关系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军事与外交议题的表层架构上。二战后,两党共同表现出对共产主义的极端仇视,对恐怖主义的道德谴责,对美式民主的输出,以及对他国施以人道主义援助和寻求与盟友共谋利益的姿态。这些排斥、“接受”和“互利”的价值取向实质上是掩盖美国妄图支配他者的霸权表现;第三,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能源与环境议题的表层架构上。尽管民主党比共和党更注重环境保护和长远利益,但两党都呈现出人类中心主义倾向,重视阶级化利益,忽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第四,人与自我层面的价值取向反映在教育以及与道德相关的表层架构上。共和党强化利己主义,民主党宣扬“利他主义”,但两党受资本主义制度束缚,为其利益集团牟利,并非真正意义上对他者价值的认可与成就。(3)根据对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的分析,可对两党架构的生态取向进行如下判定:共和党所折射的深层架构整体上处于价值取向左端位置,完全或部分偏离了模型预设的生态哲学观,因此该架构的生态取向以破坏性为主、模糊性为辅,会煽动民众形成极端利己主义和国家主义,掩盖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与环境危机的关系;民主党所折射的深层架构整体上处于价值取向中间体位置,部分或完全偏离了模型预设的生态哲学观,因此该架构的生态取向以模糊性为主、破坏性为辅,会强化民众优胜劣汰的意识,同时为其军事干涉、强行民主输出以及霸权主义编造合理理由。不同架构的生态取向需要联系具体语境予以甄别。需要注意的是,两党个别总统的架构方式营造出“有益性”生态取向,实则为模糊性生态取向的伪装,应予以警惕和甄别。尤其是两党对战争、竞争与游戏隐喻性表层架构的过度使用,所折射的深层架构与预设生态哲学观完全偏离,蕴含着固定的破坏性生态取向,其潜在消极后果是:深化社会达尔文主义,并且容易滋生种族主义、极端爱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等不良意识形态,此种架构应予以批判和抵抗。在理论层面,本研究构拟了认知-生态视域下政治话语的架构分析模型,为政治话语研究提供了双视角,也为生态话语分析拓展了语类。在实践层面,本研究一方面揭露了美国两党的语言操纵伎俩,由此透视二者深层架构内涵和动机,进而预测其未来路径,为我国与不同党派执政下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对我国政治话语中经济建设、对外政策、能源等议题架构过程有所启示,为我国政府以更为和谐的话语实践构建先进的社会主义生态系统提供借鉴。同时,本研究可融入思政教学中,使高校学生深入了解美国在维持世界霸权主义过程中对民众意识形态的不良导向及批评其潜在不利影响,以此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政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