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ichu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以资源短缺、能源告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为标志的生态危机逐渐演化为困扰和制约人类发展的瓶颈。生态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危机的严峻性,使得生态正义问题逐渐被社会所关注,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但无论是以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为支撑的研究理念,还是以大工业——资本化为逻辑的发展理念,都无法彻底消弭人类中心主义的烙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困境不由得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被誉为“雄踞人类思想高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探寻生态正义之道。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视域中,生态正义属于“隐”性形态而非“显”性形态的存在,它随着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建构不断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具有理论的同步性。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初始时期所创作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乌培河谷来信》《国民经济学大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雏形初步成型时期,所创作的《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再到世界观成熟完善时期的《资本论》《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人类学笔记》等,都对生态正义问题保持了持续性的深入思考。从人的双重生存合理性、人的双重关系同一性和基于生命的和谐共生性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生态非正义问题进行了直观记录和深度思考。在他们看来,生态非正义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自然界的报复(生态非正义的直观呈现)、生态异化(生态非正义的哲学抽象)、物质交换断裂(生态非正义的具体形式)、资本逻辑的全面介入(生态非正义的社会根源)等。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态正义实现的基本路径,即主张以“废物循环”弥补资本逻辑在物质交换中造成的裂缝;以自然生产力取代资本化的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建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由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实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以科学方式合理支配自然,并对生态正义的理想图景进行了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通过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消除商品生产、实现有计划地自觉地组织生产,终结了以生存为目的的斗争,人们对物的需要和享受失去了利己主义性质,与之相应,人的本质实现的复归,自然界实现的复活,失去纯粹的工具性,展示出价值的多样性,换言之,人、社会、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才实现了真正的“解决”。可以说,这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正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问题视域中的正义诉求,它涉及“人——自然——社会”三个行为主体,强调种际、人际、国际、代际主体间生态地位的平等性、生态权益的对等性、生态补偿的合理性,即在生态活动空间方面实现主体间各安其所、相得益彰;在生态资源分配方面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分担;在物质生产实践方面实现公平对待、有效参与。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结构一致,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也沿着三个逻辑维度展开,呈现为四种形式的生态正义,具体表现为沿着“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自然的逻辑维度,生成“应然”或“本然”意义上的生态正义;沿着“作为人类活动环境”自然的逻辑维度,生成人类活动空间维度的生态正义;沿着“作为人类活动要素”自然的逻辑维度,生成生态资源维度的分配正义和以生产关系维度的生产正义。尽管生态正义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中处于隐性在场形态,但却依然难以掩饰其鲜明的理论特征。整体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辩证统一整体中予以明确阐释,体现出唯物辩证的整体性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所关注的价值关系始终以人作为逻辑的起点、主线和归宿,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的主体性,也并非原则性意义上的抽象主体,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具有一定阶级立场的主体性,以立场分明的阶级性作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一贯坚持实践的理念和方法,致力于批判资本主义抽象的正义原则,将生态正义置于更具实际和可操作性的场域,找到了生态正义实现的阶级主体、生产方式抓手,分析了资本主义生态非正义的制度根源,体现出具体历史的实践性特征。这四个特征从理论的宏观视野、人学立场、社会的阶级解放及实践精神等四个维度,完整地涵盖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的精华,展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的独特魅力。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在生态问题上的理论拓展和批判延伸,是用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研究生态问题,尤其是基于生态的公平公正问题的应用和表现。今天的世界,相较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虽变化万千,但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实现生态正义,依然是人们正义追求的内容之一。我们应当在批判地吸收一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正义思想,从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出发,建构起适应人类生存境遇的生态正义理论,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解释力、引导力和创造力。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体育赛事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田径作为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其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大龄运动员壮心不已,年轻运动员人才济济,田径运动员的竞技年龄和运动寿命正在不断打破人们的极限,优秀田径运动员的竞技年龄特征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优秀运动员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连续而完整的过程,年龄特征始终贯彻这个全过程,竞技年龄同时是反映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当下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年龄特征,有
期刊
人类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成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价值目标,愈发成为现代性问题的核心。现代性问题便始终缠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现代性共谋。马克思曾说过,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总是会伴随一些重大事件、重大变革而发生发展的。生态危机可以说是这些重大事件中的重大之一。生态危机何以是资本主义社会快速发展以来的重大危机,其对社会发展会造成怎样的
学位
同聚半乳糖醛酸(Homogalacturonan,HG)是一类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果胶多糖,生物活性多样,应用领域广泛。HG型果胶是由半乳糖醛酸(Galp A)连接而成的线性多糖,Galp A的C-6位羧基可以被甲酯基取代,甲酯化度(DM)及甲酯基分布方式的差异是影响HG型果胶功能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HG型果胶中甲酯基的分布研究还缺乏有效的方法,且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限制了对其构效关系的研究和相
学位
食物资源是动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也是联系动物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重要纽带。食性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供关于动物群落动态、食物网、营养相互作用和食性生态位演化的相关知识。捕食者与猎物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是解析捕食者适应性进化特征与猎物行为对策的关键,对深入理解动物间“军备竞赛”具有重要的生态和进化意义,也是理解动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翼手目动物
学位
列斐伏尔通过对《大纲》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性”维度的发掘,阐明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总体性”构思。以此为基础,列斐伏尔将20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在危机中的转型,把握为这一“总体性”在西方民族国家内部失衡及其世界性的重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都市空间”作为一种既具弹性又等级化的空间网络,成为政治推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世界化的有力工具。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发展了对西方主导下的都市化进程的批判,但未
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张“知行合一”的教育,其研究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从教育目的来说,就是要达到教育对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并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通过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而达到“外化于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内化于心”的“知”的环节,似乎实现了这个目标,“行”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按照人是理性人的假设,“知”后必“行”是符合
学位
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及所获成绩都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每个项目都有其特征。该文以1998—2016期间世锦赛和奥运会男子举重比赛总成绩前八名运动员竞技年龄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运动员的竞技年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世界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竞技年龄主要集中在22~27岁,但这种分布受时间、级别和成绩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区别:一般奥运会比赛的运动员年龄稍大,主要年
期刊
政治建军是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军队的人民属性而在军队中开展的一系列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军治军历史实践中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和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有效应对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指引人民军队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政治建军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这一方略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长远、管全
学位
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全面领导的过程,本质上是以先进文化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的过程。在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文化领导权问题则是更具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掌握文化领导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纵深问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普遍而真实地掌握文化领导权,仍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和疑难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
学位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大学生进行在线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如何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参与线上学习活动很多,但学习绩效不显著已经成为困扰在线学习质量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究其原因,与学习系统中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不完善直接相关。网络变革教育、技术赋能教育、智能创新教育,以大数据和学习分析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为线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