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uablue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目的:研究经后路有限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院的25例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及椎间隙植骨融合。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植骨区域是否融合及椎弓根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通过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30.88±7.04)°,脊柱SVA(34.12±4.68)mm,VAS评分(7.00±1.47),JOA评分(22.00±2.00),ODI指数(41.20±3.96)。随访时间平均24.84±1.31个月,术前2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术后3个月时后凸Cobb角(7.96±2.34)°,脊柱SVA(20.64±3.77)mm,VAS评分(2.64±1.29),JOA评分(27.72±0.94),ODI指数(13.20±3.69);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8.16±2.67)°,脊柱SVA(20.40±3.79)mm,VAS评分(2.36±1.35),JOA评分(27.80±0.87),ODI指数(13.28±3.6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指标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行经后路有限中后柱截骨矫形效果满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研究目的:研究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MU-PVCR)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22例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和后路钉棒矫形固定以及前柱重建。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86.55±18.07)°,脊柱SVA平均(51.32±8.18)mm,VAS评分平均(5.82±1.35),JOA评分平均(21.18±1.87),ODI指数平均(11.50±2.04)。随访时间平均26.14±1.55个月,术前6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术后3个月时后凸Cobb角平均(39.86±9.13)°,脊柱SVA平均(30.86±4.98)mm,VAS评分平均(2.09±1.11),JOA评分平均(27.36±1.09),ODI指数平均(2.77±0.87);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平均(39.50±9.89)°,脊柱SVA平均(30.64±4.33)mm,VAS评分平均(1.86±0.83),JOA评分平均(27.41±1.09),ODI指数平均(2.41±0.73)。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术矫形效果满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第三部分后路椎体切除术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目的:研究后路全脊椎截骨术(PVCR)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26例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PVCR截骨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以及前柱重建。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48.55±6.91)°,脊柱SVA平均(44.02±5.73)mm,VAS评分平均(6.53±1.51),JOA评分平均(11.26±2.72),ODI指数平均(59.02±5.71)。随访时间平均24.34±2.15个月,术前5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平均(9.53±3.82)°,脊柱SVA平均(18.35±3.51)mm,VAS评分平均(2.65±1.21),JOA评分平均(20.56±3.63),ODI指数平均(20.78±4.01)。末次随访时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PVCR截骨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恢复脊柱序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口腔癌,目前采用以手术为主结合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疗法进行治疗,虽然已取得一些成绩,但是OSCC晚期患者的预后仍不太理想,倘若能够早期发现,则能大大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因此深入研究OSCC发病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高效的生物标记物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研究显示长链非编码RNA(long
全球每年因身患或由其他疾病而引发的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大约1800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死亡率的31%,这种现象在我国尤为突出,心血管疾病死亡可高达中国居民因所有疾病死亡率的40%以上,并且其患病率和病死率仍趋于逐年增加的趋势。全世界每年约有940万人死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这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三大风险因素之一,EH显然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生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人们整体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的发病率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并且已经成为危害全球公共健康问题的非感染性疾病之一。2型糖尿病是一种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发生的疾病,其发病过程复杂,病因难以明确。2型糖尿病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减退,从而导致了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补足和胰岛素信号通路受阻。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
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s,EOC)是卵巢癌中最常见的类型。EOC具有诊断发现晚,易出现化疗耐药,五年生存率低等特点。EOC的诊治难点在于缺乏早期有效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方法和标记物,如何有效应对肿瘤耐药也是EOC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探究EOC发病机制对于EOC患者的诊治有着重大意义
[药品名称]松龄血脉康胶嚢[成分]鲜松叶、葛根、珍珠层粉。[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镇心安神。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心悸、失眠:高血压病及原发性高脂血症见上述证候者。[规格]每粒装0.5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或遵医嘱。[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服药后出现轻度腹泻、胃脘胀满等,饭后服用有助于减轻或改善这些症状。[禁忌]尚不明确。
期刊
目的:帕金森病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分为运动症状,包括震颤、运动迟缓、僵直和姿势不稳,以及非运动症状,如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问题。目前为止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及医生的临床判断。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帕金森病的生物标志物及差异性表达基因(DEGs),从而便于帕金森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本研究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已经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房颤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年龄依赖性,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同时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动脉栓塞和脑卒中,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尽管目前对房颤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如果能够深入探究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分子水平研究其发病机制,寻找合适的干预治疗靶点,将对于房颤的诊治有着重要
慢性神经卡压(Chronic nerve compression,CNC)是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常见形式,常导致神经性支配区的疼痛、麻木、肌肉萎缩和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确诊的CNC患者,90%为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每年影响全球4.9%至7.1%的人口。由于CTS影响到中年活跃工作者,它与大量的医疗保健费用和经济负担有关。例如,在美国,与CTS相关的年度总
阿尔茨海默病(AD)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包含了精神行为、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等多方面的障碍或者异常,同时患者病程表征为进行性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关于全球范围内AD的2015年报道显示,全世界范围内每3秒就可能出现1例临床新发的患者,而到2050年全世界AD患者可能会升高至1.315亿人左右,同时这其中约70%患者来自发展中国家。临床AD患者人数的不断的增加和发病率的日益升高对世界各国
房颤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明了。目前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已经从最初的“多子波学说”到目前的“局灶驱动伴颤动样传导”和“肺静脉波”学说。自Haissagueeree在房颤的“驱动”说和“多子波折返”说基础上,结合临床上手术消融结果提出了新的“肺静脉波”假说,该假说认为,肺静脉及其周围的心房组织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关键部位,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的快速异位激动在通过肺静脉前庭时容易形成折返及颤动样传导,并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