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小说创作在二十世纪的“普罗文学”中风靡一时,但最后受到了批评家的清算。后来的文学史,对之还多拘囿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定型评定。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会发现,“革命加恋爱”模式不仅仅存在“普罗文学”中,“十七年文学”中也广泛存在。仅仅用简单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定型评定并不能涵盖“革命加恋爱”模式所蕴含的内容。
实质上,它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结构而存在,公共政治与性别政治在这个模式中结成牢靠的共谋。二者互相渗透、互相支撑、互相建构,共同支持“革命加恋爱”这一象征结构。在这一模式中,政治魅力与性别魅力形成互相转喻的关系,女性对男性的倾慕与选择,变成了对革命者的倾慕与选择,它是“革命阶级”赢得历史性胜利的标志。男性与革命者在这一创作模式中出现重合,男女两性关系是也呈现出一种政治关系。这不仅与革命有关,而且也与中国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联,更重要的是男权文化传统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已根深蒂固。
本文拟从性别角度来审视“革命加恋爱”模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这一有趣的文学现象,作一些陈述和清理。这种做法看似像是一种激进女权主义之所为,但笔者作此分析的目的不是从一种霸权走向另一种霸权,从一种性别歧视走向另一种性别歧视,而是想走出女性主义研究的“男女两性的对峙境况”,建立男女共处,男女对话的双性和谐的“绿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