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移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用户对社交媒体的认识并非总是积极的,倦怠情绪和行为伴随社交媒体的兴起开始显现。社交媒体倦怠现象在现实中的普遍存在和蔓延趋势,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国外的一些机构和学者对社交媒体倦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较少。目前,部分研究从压力视角探讨了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因素,然而这些研究却忽略了压力源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心理作用机制。可见,压力与社交媒体倦怠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因此,本研究试图在中国本土社交媒体情境中,基于资源损耗理论、资源保存理论、个体与环境的匹配模型、压力与应对的交互模型,构建一个以线上控制感为中介,心理弹性为调节变量的研究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探索感知过载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机制。首先,回顾和梳理学者们对社交媒体倦怠、感知过载、控制感以及心理弹性的研究成果;其次,在文献述评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和模型;再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SPSS20.0和AMOS17.0统计工具来验证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及模型;最后,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讨论,并总结研究局限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研究结果表明:(1)信息过载、社交过载及系统功能过载对社交媒体倦怠有显著正向影响;(2)信息过载、社交过载及系统功能过载对个体的线上控制感有显著负向影响;(3)线上控制感对社交媒体倦怠有显著负向影响;(4)线上控制感在社交过载与社交媒体倦怠关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信息过载和系统过程过载与社交媒体倦怠关系之间中起部分中介作用;(5)心理弹性调节了线上控制感与社交媒体倦怠的关系,即心理弹性越高,线上控制感与社交媒体倦怠之间的关系就越弱;反之,则越强。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环境中的应激源会降低用户的线上控制感,而线上控制感的缺失使得用户更容易产生社交媒体倦怠。同时,本研究考察了个体的心理弹性与线上控制感的交互作用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有助于更深入地明晰社交媒体倦怠的发生机制。该结论不仅丰富了现有的感知过载和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并对社交媒体开发者、运营商以及实施社交媒体营销的企业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