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人口规模日益增长,使得城市社会空间与城市物质空间不断的分化,旧的城市空间秩序被打破,新的空间秩序逐渐形成,如何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建设范围内,既确保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又能解决随之而来的城市人口居住问题,是城市化建设亟需要解决的问题。大连,作为我国东北地区沿海开放的重要门户,研究大连城市居住密度不仅可以展现当前大连市居民的居住质量,还能够提升大连的城市品质。本文基于社区尺度选取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的1326个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以大连市2010年第二次土地调查中主城区1:500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和2016年搜房网与房天下的大连市住宅小区数据为基础,采用Kernel密度推定法和全局自相关等分析方法,来研究大连市居住密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和空间分异模式;随后对大连市居住密度的空间分异形成的机理因素进一步分析。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基于社区尺度的城市居住密度研究中,首先对大连市居住小区的时空分演化进行分析,其呈现出“集聚--扩散--分散”的空间演化模式。(2)大连市居住密度空间分异特征,整体上呈现出“多核心,大分散”的空间分异状态。1997年之前建成的小区的居住密度,呈现出“条带状”的空间分异形态,分布区域主要是沿着城市的东北路—西南路,黄河路--人民路,及城市南部的长春路至解放路沿线和中南路沿线。1998年至2003年,居住密度空间分异形态呈现出“片状”分异状态,其中以中山区北部、西岗区中部和沙河口区东部区域分异较为聚集,并呈现出“连片”状态,而甘井子区的“片状”分异主要是在紧邻沙河口区北部的区域。2004年至2016年,居住密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出“小聚集、大分散”的状态。(3)大连市居住密度的空间分异演化模式,1997年之前建成的居住小区,其居住密度形成的空间分异演化模式呈侧“T”字型;1998年至2003年,建成的居住小区,其居住密度形成的空间分异模式,为倒“下”字型;2004年至2016年,居住密度空间分异模式,在这一阶段呈现出“蝴蝶型”的模式;最后居住密度在大连市呈现的整体现状模式为“h”字型格局。(4)通过对大连市居住密度空间分异形成的机理要素研究,其中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大连市居住密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且自然因素是居住密度空间分异形成的先决条件,而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居住密度空间分异的加速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