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了1945-1961年间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演变及其动因,认为英国从游离于欧洲之外到积极寻求融入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而成的历史,也就是英国走出世界大国的理想,面对“中等强国”现实的历史。 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1945-1956年间英国游离于欧洲之外的史实介绍及原因探讨。战后英国尽管已无可挽回的衰落下来,但它仍认为自己可以依靠英联邦和英美“特殊关系”来弥补自身实力之不足,继续充当世界大国,因而对欧陆兴起的一体化运动不屑参与。尽管此时有不少人士从严峻的现实中认识到英国参与欧洲联合的必要性,但大国理想主导下的大国政策压制了这些现实的呼声,英国与萌芽中的欧共体失之交臂。 第二部分论述了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以后英国对欧政策的局部调整。苏伊士运河危机是战后英国实力、地位与民族心理的转折点,英国开始对自身“世界大国”地位产生怀疑,大国理想虽未彻底放弃,但现实的考虑已日益凸显。英国先是抛出欧洲自由贸易区计划,被六国否决后又拼凑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使西欧形成六国与七国对立的局面。不过,从长远看来,这是英国开始面向欧洲甚至靠拢欧洲的一次努力,是“游离于欧洲之外”和“融入欧洲”两大政策阶段之间的过渡形态。 第三部分论述了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原因。英联邦不足为恃,“特殊关系”名不副实,大国的架子难以为继。在欣欣向荣的共同体面前,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相形见拙。在考虑了英国整体和长远的利益之后,麦克米伦政府最终于1961年8月10日提出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第一次申请,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现实主义取得了对大国理想的决定性胜利。 第四部分探讨了英国此次申请的意义。英国从大国政策走向现实外交这一历史性转变是一次“革命性”变化;而从政策调整过程中乃至调整之后大国理想的绵延不绝这一角度来说,又可认为英国这一调整具有“连续性”特征性。“革命性”与“连续性”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英国虽未彻底走出理想与现实交织而成的罗网,但现实利益已是英国外交首先和主要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