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滴灌作为一种有效的节水型灌溉方式,已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但是关于膜下滴灌施肥技术模式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研究膜下滴灌施肥技术模式有重要理论意义。本研究以赤峰市为例,设计标准施肥量N300 kg/h m2、P2O 5 112.5 kg/h m2、K2O 127.5 kg/hm2,通过田间试验,以大田试验数据为支撑,多角度分析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施肥量和施肥方式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指标的差异,不同施肥技术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根据膜下滴灌玉米高产、高肥料利用率的机理,确定适合于西辽河流域地区膜下滴灌玉米的施肥技术模式,为该地区膜下滴灌玉米施肥提供理论支持,起指导实际生产的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标准施肥量或按配比减少10%-15%施肥量,经2-3次追施有利于玉米植株生长发育指标,对玉米株高茎粗发育促进作用优于其他追施技术模式;对玉米的LAI值影响无显著差异。标准施肥量按2-3次追施的施肥模式能满足玉米各生育期内对肥料的需求以进行干物质积累,减少氮磷钾肥10%-15%施用对干物质积累无明显影响。玉米根系的生长主要是由磷肥所决定,追施方式不同对玉米根系变化影响不大,减少磷15%施用对玉米根系发育影响不显著。2土壤碱解氮指标随着施氮肥量增加而增加,各生育时期大小差异来自不同施肥方式中各生育期内氮肥的施用量。全氮、速效钾指标的变化与土壤碱解氮指标变化规律相似;土壤有机质的大部分组成元素为氮,故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与土壤全氮指标变化规律相同。土壤全钾指标不随施钾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的施肥模式对土壤全钾指标影响不显著。土壤全磷、速效磷的变化呈现在抽雄吐丝期达到最大并出现施肥模式不同的大小差异,多次追施的方式有利于土壤磷元素的固存。3标准施肥量经2-3次追施的施肥模式的NP K3处理单株玉米籽粒产量与经济产量最高为181.32g/株、131 48.23 kg/h m 2,其肥料农学效益(A E)以及偏生产力(P FP)增加较为明显。氮、磷和钾的农学效益分别增加了1.84-5.85kg/kg、4.9-15.58 kg/k g、4.33-13.76 kg/k g,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3.5-10.84 kg/kg、9.08-2 3.55 kg/k g、8.02-1 4.74 kg/k g。其利润为1675 1.2元/hm2、产投比为2.75:1均高于各处理。4土壤中碱解氮全氮促进了拔节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成熟期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生长以及干物质量的积累;全氮仅在拔节期对玉米株高、茎粗的生长,叶面积指数增长,干物质量积累有促进作用。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拔节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成熟期的玉米根冠比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全磷含量对玉米苗期、抽雄吐丝期的根冠比有促进作用。土壤中全钾与玉米生长指标相关性不显著,土壤速效钾促进了抽雄吐丝期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干物质量的积累以及根系生长。土壤有机质在苗期促进玉米茎粗、叶面积指数、根系生长。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土壤肥力要素为土壤碱解氮、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5在滴灌条件下,西辽河流域玉米最佳的施肥技术模式为,施肥量N3 0 0 kg/h m2、P2O 5 112.5 kg/h m2、K2O 127.5 kg/h m2按磷肥一次基施,氮钾肥40%基施30%、30%随水追施的施肥方式进行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