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比喻,即把一种事物比喻成另一种事物以方便人们理解。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格,在语言中起修饰作用,因此认为隐喻不适用于具有精确、客观等特征的科技语言。当代隐喻理论一改传统认识,不再把隐喻看作附属于语言的一种比喻方式,而是把它看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和经验传播的手段。从而为隐喻在科技语言中的使用找到了理论根据。无数语言学家和学者为隐喻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也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现在,许多语言学家和哲学家都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科学研究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活动之一。科学交流和科学传播都是科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促进了科学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一定意义上,科学实验是科学交流的起点,但科学的成果主要还是以一种知识的形态存在。科学实验过程主要还是取决于实验者的知识和科学家开展研究的个人技巧。学术科学的基本原则是研究的成果必须成为公有。无论科学家私下说什么,直到他们的发现报告于世并且载入永久的记录,才能看作是属于科学知识。换句话说,一项科学实验无论怎样深刻或充分地进行了构思,其程序和手段无论如何精致,只有在它通过可以传播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时候才真正对科学做出了贡献。而科学的语言尤其是一些术语,由于过分的专业化,所以显得晦涩难懂。科学交流全盘问题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也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科学交流和传播的重要任务就在于向非专业的公众澄清科学的意义,传递科学的信仰,劝导公众相信他们提出的知识论点。但由于面对的交流对象独有的属性和特征,科学家在与公众进行科学交流的过程中,必须采用与专业人士不同的方法手段才能达到目的。这个时候,使用一些恰当修辞手段,就可以很好地说明想要阐述的问题。成熟的科学修辞学应当更详细地告诉我们科学家如何运用语言来打动公众。如何吸引公众同意他们对事物的观点。从其本质上讲,科学语体的任务在于阐述科学真理和规律。从这一点出发。许多人都认为“科学家应该奉献给我们的只是从大自然那儿得到的,必须清除掉个人所混进去的一切”,“为了汲取真理.必须排除自我。忘却自我。以免影响到真理本身”。但是,要求科学语体的客观性并不是对其修辞性的否定和排斥。科学论文语体必须在客观性和修辞性、“冷峻性”和“生动性”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对科学语体的客观性要求的满足也不是机械的,而是受到情境制约的。例如,当科学家有了新的发现,要提出新的概念给发现的现象命名时,由于全新的词语可能无助于理解和领会,为了增强说明和解释力,他不得不在已有的词语中寻找易于理解、能够移植于这个新概念的词语。我们常用的“电波”、“光波”、“光年”等就是隐喻科学表述中发挥作用的表现。事实上。科学表述一般都是修辞负载的。像“类星体”等科学术语及命题都从其所处的语言、理论或社会背景中比喻性地获得了其科学意义。隐喻是科技语言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在科学交流与传播中的使用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词汇方面的,我们称之为词汇隐喻。这里的词汇隐喻很大程度上是名词性隐喻,即借助我们所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事物去理解我们所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科技事物。除了名词性隐喻之外,还存在着动词性、形容词性、介词性以及副词性隐喻。这些隐喻的使用体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借助于某种相似性,通过隐喻建立起科技概念与日常经验间的联系,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科学知识和整个世界。另一个层面上的隐喻是语法层面的,功能语法学派称之为语法隐喻。语法隐喻指的语言表达形式上的隐喻化,尽管也会伴有词汇意义的转变,然而实质上是语法功能的变化,反应了重组人类已知经验和知识的过程。语法隐喻的提出,不仅从理论上弥补了隐喻研究只停留在词汇层面上的不足,还极大的丰富了科学交流与传播的手段。由此可见,通过隐喻的方法,可以很好地为一些科学术语做出形象准确的说明,更加容易通过话语打动人、说服人、感动人,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运用隐喻在说明某种原理或者现象时,会使其以各种活泼有趣的方式或形象呈现于世人面前,赋予它灵性和生气。例如,“真正有灵感的译文,像投胎重生的灵魂一般。”通过隐喻将有灵感的译文比喻成投胎重生的灵魂,将翻译的再创造过程充分而合理的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时也强调了译文更重要的是神似。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隐喻在科学交流和科学传播过程中,可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其功能绝对有必要得到发掘和推广。作为一种普遍的人文现象,隐喻不同于逻辑表达,它是修辞上的一种多样易变的动态形式。它完全可以跟着所修饰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在理论上,人类关于科学的认识有多少变化,隐喻就可以有多少变化;人类的科学发展永无止境,关于科学的隐喻创造也就永无止境。因此,我们应在科学交流和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充分发掘隐喻的功能,并且以此来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使跨专业、跨学科的科学交流变得更加充分,使科学在公众当中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以促进科学的交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