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50年,德国古典哲学家鲍姆加登发表著作《美学》,提出了美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再附庸于文艺理论和哲学。翻译是一门跨文化,跨语言的传播和交际活动,这种活动就本质而言,体现的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而美学和翻译的联姻产生了翻译美学。翻译美学中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和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如今,翻译美学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国翻译界的重视,这个翻译美学体系有别于西方译论,它是以中国的美学视角和中英在审美方面的差别作为切入点,着重研究中英文互译时审美意识对审美再现的能动作用,同时也纠正了以往人们仅仅只从语言层面来理解美,没有意识到一些非表象因素,如文化意象美,文学意境美的再现同样值得译者钻研。
本文主要是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探讨美学因素在小说翻译中的再现,本文以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为个案,通过比较分析国内的三个译本,从语言风格和文化意象的传达两个主要方面来探讨如何忠实的在译文中的再现审美因素,使译文读者能够无障碍的接触原文的美,以此在阅读过程中提升美感。本文运用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框架做理论支撑,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媒介三个方面来分析译文的审美构成,译者的主体能动性和审美媒介的谨慎选择在理解和再现原文美所起的作用。最后提出,原文中的文学美要与译者的主体能动性相结合,运用想象和联想捕捉原作的文学美的三个层面,即“声色之美,意象之美,含韵之美”(刘宓庆305),然后通过逻辑修正,将抽象美形象化的再现于笔端,这样才能够再现出与原作美等同的译本,将审美信息准确完美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由于译者的学术背景差别,审美感知能力的强弱,审美期待的不同而产生的审美客体多样性结果,使得同一原文产生多个带有译者个人风格的译本,使得作为翻译客体的原文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容许不同思想的解读和再造。而译文亦变成个更为开放的体系,让众多的目标语读者阅读和品味,根据他们不同的审美感知能力,从而筛选出最能满足他们审美期待的译文。本文只是对翻译美学体系的初探,希望为以后小说审美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有利的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