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借助于西方经济史学家关于近代英国农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英国和欧盟公布的19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国家农场结构变化和农业劳动力构成的统计汇编,对近代英国农业结构的变革做出新的叙述。同时,借助于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对农业现代化研究的新成果与新认识,对近代英国农业结构的变革做出原创性的解释。 本文第一章指出,在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英国的公簿持有农和受益性契约租地农对其耕种土地的占有是有保障的,是英国农民土地权益的高峰时期,地主难以通过提高进入税和地租的办法来驱赶习惯佃户,使得这一时期英国的农业结构仍然是以中小农场为主体。英国的农业在18世纪中叶以前获得了很大发展,而这种发展主要是在中小农场的基础上取得的,小农场并没有成为这一时期英国农业革新的障碍,在许多方面甚至还走在了大农场的前面。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农业的发展并不是雇佣型大农场发展的结果,地主并没有对这一时期的英国农业进步做出很大贡献。 本文第二章指出,1870年代以前英国和其他西欧北美国家雇佣农场的兴盛,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在工业革命初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社会上存在大批难以就业的过剩廉价劳动力,同时,由于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粮食价格大为上升。农业雇工价格的低廉和粮食价格的高涨,使得规模效益不高的雇佣农业经营有利可图。近代英国高度集中的土地所有权结构,也促成了英国雇佣型大农场的高度发展。近代英国的大地产和大农场制度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农村大批的贫困人口,阻碍了农村工业品市场的开拓。 本文第三章借助于各国的统计数据指出,1870年代以后英国和其他西欧北美国家的雇佣型大农场制度衰落了。1870年代以后西方工业国家农村过剩廉价劳动力的消亡,以及粮食价格的下降,是雇佣农场衰落的重要原因。但是,主要使用恰亚诺夫的“劳动自我剥削”理论并不能解释这一时期以来雇佣农场制度的衰落,而应当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来寻找其原因。因为家庭农场的“劳动自我剥削”特征在其他任何行业的家庭制企业中都是存在的,但是在这些行业中,家庭企业的“劳动自我剥削”并没有使他们免除被排挤或边缘化的命运。作者认为,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新变化是这一时期雇佣农场制度衰落的根本原因。农业机械技术的小型化发展,以及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家庭农场优势的发挥和雇佣农场比较优势的丧失。另外,针对农业的一系列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各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同样促成了家庭农场的现代化,帮助它们排挤了雇佣型大农场。本章还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农业危机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工业发达和自由贸易政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