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老舍是二十世纪享誉中外的文学大师。老舍出生于北平,其作品对于北平的描写占很大一部分,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然而,老舍最初则是在异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下获得文学创作的灵感从而走上创作之路的。在英国执教的生活,使老舍感触到了异国文化的气息。他正是从英国文化的熏染中,扩展了文学创作的视野,深切反省了本国文化最终成为著名的北平市井小说大家。《二马》是老舍早期旅英作品之一,以他丰富的域外生活经历为背景,是老舍唯一一部把中国主人公置于国外赚钱谋生的作品。小说出版后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的英译本。由于目前对这部小说英译本的研究屈指可数,本文将对其中一个英文译本进行研究。《二马》是老舍先生早期的三部作品之一,一经面世受到中外文学爱好者的追捧和欢迎,从而奠定了老舍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地位。在《二马》中老舍通过对主人公老马和小马父子在英国生活经历的描写对中西文化心理以及民族性格进行对比,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剖析中国国民性的小说。作者在对帝国主义傲慢与偏见抨击的同时,对自身愚昧陈腐的封建文化进行反省。正是通过对英国人形象的描述,对于他们对中国人的批判,和对于新一代中国人的塑造,老舍表达了他对传统中国人形象的认识及他对未来中国人形象的构想。本文以比利时学者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重点从语境角度对美国译者尤利叶·吉姆逊的《二马》英译本进行研究。语境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动态选择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达到翻译中的语境顺应。语境翻译不成功的作品很难成为好的翻译作品。维索尔伦在新著《语用学新解》中提出顺应论,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了更好地解释顺应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本文将顺应论引用到《二马》的英译本研究中,即将《二马》英译本作为个案分析的素材。希望对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的文学翻译做出有意义的探索并为老舍作品的翻译研究尽一份微薄之力。本文首先对前人做过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内容包括顺应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和对《二马》这部作品的研究。介绍了顺应论中与本文研究分析相关的几个概念,并主要对顺应论中的语境顺应进行了分类。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前者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后者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将语境顺应应用于译本的研究分析中。最终得出结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所包含的各种情况以实现语境的动态顺应,从而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通过对《二马》这一文学名著英译本的研究,笔者认为译本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译者成功地顺应了语境。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语境角度来研究《二马》的翻译,指出翻译实际上是以翻译目的为指导,译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动态地对语境关系各层面做出顺应选择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的过程。译者为实现翻译目的不断做出选择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