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际交往中,面孔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社会信息,同时也对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经常说人不可貌相,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快速做出趋利避害的决定时,我们也会受到对方相貌的影响。是否信任一个人,往往是我们能否继续与之交往与合作的前提,这使得面孔可信度评价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普遍。因此,研究面孔可信度加工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面孔可信度的研究,能够对面孔可信度评价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引导人们进行更好的人际交往和做出更好的决策。本研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来考察面孔可信度加工的神经机制,共分为两个脑电实验。实验一为面孔可信度加工与表情加工的对比研究。实验二则探讨注意对面孔可信度加工的调节及其神经机制。各部分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一:行为结果显示,被试能够快速地做出面孔可信度评价和面孔表情评价。然而,相较于面孔可信度评价,面孔表情评价有着更高的一致性。ERP结果显示:在面孔可信度评价任务上,不可信和可信面孔引起的P1波幅要大于中性面孔,但在表情评价任务中无此效应。与此相反,在表情评价任务中,不可信和可信面孔引起的N170波幅要大于中性面孔,但在面孔可信度评价任务中无此效应。在两个任务中,不可信和可信面孔引起的EPN波幅要大于中性面孔引起的波幅且面孔表情评价任务引起的波幅要大于面孔可信度评价任务。此外,在晚期成分LPC上,不可信面孔所引起的波幅要大于可信面孔和中性面孔。总体来说,这些结果表明,对面孔表情的评价和对面孔可信度的评价在早期的知觉阶段就已经开始,并且不同。在对面孔结构的编码上,面孔表情评价和面孔可信度评价也有所不同。在这之后的中期初步选择性注意阶段,相较于面孔可信度评价,面孔表情评价能够吸引更多的注意资源。在早期和中期人们能够初步地将可信面孔和不可信面孔与中性面孔区分开,但是还无法对可信面孔和不可信面孔进行区别,对不同可信度水平面孔的区分需要更多精细的加工,进而在晚期加工阶段,被试才能明确区分出可信,中性和不可信面孔。2、实验二:行为结果显示,相较于中性面孔,被试对不可信面孔和可信面孔的反应更快。同时,对不可信面孔评价的一致性与可信面孔评价的一致性没有显著差异。ERP结果发现:面孔被注意时,不可信和可信面孔引起的P1波幅要大于中性面孔引起的P1波幅;非注意条件下,则没有这种效应。此外,注意条件和非注意条件下的N170波幅和EPN波幅没有显著差异。在LPC成分上,不管面孔是否被注意,不可信和可信面孔引起的LPC波幅要大于中性面孔引起的LPC波幅。这些结果表明在早期的知觉阶段对面孔可信度的评价就已经开始,注意的参与有助于早期对各个可信度水平面孔的快速加工。同时,在晚期精细加工阶段,即使非注意条件下,具有适应性意义的面孔刺激,如可信面孔和不可信面孔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