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发展了“三位一体”的社会发展理论,全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明确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提,提出“四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更加系统化、整体化,在实践上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再次重申“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一些与社会建设相关的问题如“社会”范畴界定问题,马克思“社会”范畴的蕴含,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容、意义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等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本论文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路。
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大部分构成:
引言部分主要提出论文选题的必要性、研究的意义,介绍和评价了国内外研究状况,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写作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是“‘社会’范畴的多维视角”,主要从社会学和政治哲学视域出发,梳理西方学者对“社会”范畴的界定,阐述马克思社会范畴的蕴涵及意义,介绍中国共产党执政视域下的社会范畴。第二章是“马克思社会建设文本维度”,挖掘马克思社会建设理论嬗变的历程,并阐述其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建设理论演变历程”,主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综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探索、丰富和发展。第四章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建设理论的完善与架构”,通过审视、考量中国的社会建设,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政治价值目标,并详述完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路。
结束语部分总结本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说明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并提出需要深入研究的有关社会建设的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