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的嬗变与实践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eyg2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发展了“三位一体”的社会发展理论,全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明确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提,提出“四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更加系统化、整体化,在实践上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再次重申“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一些与社会建设相关的问题如“社会”范畴界定问题,马克思“社会”范畴的蕴含,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容、意义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等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本论文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路。   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大部分构成:   引言部分主要提出论文选题的必要性、研究的意义,介绍和评价了国内外研究状况,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写作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是“‘社会’范畴的多维视角”,主要从社会学和政治哲学视域出发,梳理西方学者对“社会”范畴的界定,阐述马克思社会范畴的蕴涵及意义,介绍中国共产党执政视域下的社会范畴。第二章是“马克思社会建设文本维度”,挖掘马克思社会建设理论嬗变的历程,并阐述其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建设理论演变历程”,主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综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探索、丰富和发展。第四章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建设理论的完善与架构”,通过审视、考量中国的社会建设,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政治价值目标,并详述完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路。   结束语部分总结本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说明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并提出需要深入研究的有关社会建设的其他问题。
其他文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来源之一,也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力体现。成语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分析中华成语文化体现
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我国农村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目标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关键在于较为充足的服务于农村地区
艺术作品的情感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流露出来的,它是艺术作品灵魂的体现。中国当代艺术家更加注重精神情感的表达,开始以独特的视角关照自身与诠释世界,郑军里在他的艺术作品将
在当今世界,以人权为核心价值的所谓“普世价值”喧嚣尘上。而在我国,这种“普世价值”的喧嚣又曾以“宪政”的面目而叫嚷。那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这些喧嚣与叫嚷而不断的浮现
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旨在通过对社会结构各个要素之间矛盾运动的剖析,来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纵向发展过程内在的、
如今社会看重学历,大学更是普遍存在。但还是有不少(大部分)人未能考上大学,而这部分青少年只能选择到中专学校去学一些专业技术,学一技之长以便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中专学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从建设社会主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逐渐走向大众化。近十几年的高校扩招,也使得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
音乐一直以来在动画影片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情感,牵动着我们的神经,合适的动画影片音乐,更能将我们带入场景中,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导演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