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我国农村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目标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关键在于较为充足的服务于农村地区建设的人才。然而当前,一方面以高校大学毕业生为主力的人才队伍大量向城市聚集,导致城市出现就业难,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因竞争激烈而很难找到与自身匹配的理想职业,甚至待业,从而造成人才的浪费现象,另一方面急需人才的广大农村地区却有着较大的人才缺口,特别是自愿“栖息”农村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却少之又少。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城乡二元结构仍将继续存在,并且目前城乡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这种人才流向不合理的现状如不及时地寻求解决改善,将会极大地制约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并最终会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安定有序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为使城乡地区人才流向分配趋于合理,满足城乡地区各自的人才需求并促使人尽其用,国家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实施了诸如“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一系列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服务于农村地区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各高校、新闻媒体等的宣传,促进大学毕业生积极面向农村就业,营造大学毕业生扎根农村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氛围。然而,这些政策实施后成效并不明显。与此同时,有关大学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增多,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来看,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对于促进大学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的现实指导性和适用性还显不足。 总体来讲,在当前形势下,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非常有必要且意义重大。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就业主要是以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者、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农村公益事业组织参与者、现代农村工商业从业人员等身份出现的。从各地农村就业情况综合来看,普遍存在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就业的人数偏少、农村地区已就业大学生流失率高、部分农村就业大学生工作态度消极、大学毕业生自身能力与农村实际需求不相匹配以及大学毕业生农村创业步履艰难等问题。通过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由表及里地分析,分别从社会、高校、毕业生个人等方面找出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大学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的长效机制,即我国政府、高校、毕业生个人以及社会都应该形成合力,通过政府出台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积极性,统揽全局,发挥好促进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主体作用;高校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着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毕业生个人审时度势,提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等途径,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们服务农村的热情,让他们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这样既能让大学生充分施展其才干,又能够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的知识层次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质性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