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经历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由PM2.5引发的频繁的、大规模的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对于大气污染的关注和担忧,一方面,这种关注和担忧的主观情绪可能会驱使公众采取小规模的个人适应性行为,来减少大气污染个人暴露的不利影响和保护自身健康。了解公众采取大气污染适应性行为的现状如何,探究采取大气污染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的关联关系,显得十分有必要,而风险感知可能是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大气污染通过诱发关注和担忧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会对公众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并且大气污染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与公众主观感知有很大的关系。为解决以上背景问题,本研究以风险感知、适应性行为和幸福感作为表征指标,基于心理测量范式、适应性行为和WHO-5幸福感量表设计问卷并开展问卷调研,随后运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秩和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分析技术,围绕以下几个主要内容对问卷调研结果展开探究和分析:(1)公众对于大气污染的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2)公众大气污染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3)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大气污染风险感知的空间差异东莞、苏州、扬州和盐城的公众对接受度、危险度、受益度、信任度的感知存在地区差异。接受度因子上,扬州的受访者平均得分低于东莞、盐城的受访者,有显著差异。危险度因子上,盐城的受访者平均得分低于东莞、苏州的受访者,有显著差异;扬州的受访者平均得分低于东莞、苏州的受访者,有显著差异。受益度因子上,苏州的受访者平均得分高于盐城的受访者,有显著差异。信任度因子上,扬州的受访者平均得分高于东莞、苏州的受访者,有显著差异;盐城的受访者平均得分高于东莞、苏州的受访者,有显著差异。(2)大气污染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大气污染风险感知受到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所在环境的显著影响。接受度与噪声影响频率、空气污染影响频率、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等有显著联系。支持度与建筑施工工地距离、公共绿地距离、公共绿地使用频率、婚姻状况、政府公务人员、个人吸烟情况和家庭月收入有显著联系。知识度与交通干道距离、排放空气污染物工厂距离、使用公共绿地频率、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环境、政府公务人员等有显著联系。危险度和交通干道距离、排放空气污染物工厂距离、噪声干扰频率、空气污染干扰频率、公共绿地距离、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家庭有未成年人等有显著联系。受益度与交通干道距离、公共绿地距离、公共绿地使用频率、政府公务人员有显著联系。信任度与交通干道距离、排放空气污染物工厂距离、噪声干扰频率、空气污染干扰频率、公共绿地距离、公共绿地使用频率、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户口信息、家庭中是否有未成年人和家庭月收入等有关。(3)大气污染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大气污染知识度、危险度、受益度、信任度、支持度感知越高的公众,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众以及在冬季,关注行为会增加。对大气污染受益度、知识度、支持度、接受度、信任度感知越高的公众,日常行为会减少。对大气污染知识度、支持度、信任度感知越高的公众,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女性的公众,额外保护行为会增加。交通行为方面,受益度、家庭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夏季对环境保护行为转为自我保护行为有正影响,支持度、接受度、年龄、男性对自我保护行为转为环境保护行为有正影响,知识度的影响没有一致的结论。在季节层面上,在冬季,扬州的公众会更加关注大气污染防护措施和更加积极地使用空气净化器。(4)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从城市层面看,东莞受访者幸福感平均得分小于扬州和盐城受访者幸福感平均得分,有显著差异;苏州受访者幸福感平均得分也小于扬州和盐城受访者幸福感平均得分,有显著差异。从季节层面看,扬州公众冬季幸福感要高于夏季,进一步比较扬州的季节因素发现,冬季对工作条件和社会关系的满意度显著影响了幸福感。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男性的公众,生活满意度越高的公众,大气污染信任度感知越高的公众,在冬季,幸福感越高;大气污染危险度感知越高的公众,幸福感越低。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1)建议管理部门向特定群体针对性地普及大气污染知识与危害,对大气污染知识度感知较低的群体普及大气污染知识,对大气污染危险度感知较低的群体普及大气污染的危害,向对政府信任度感知较高群体普及大气污染知识与危害并建议他们宣传给身边的人。同时,重点关注交通干道、施工工地和排污工厂周边、城市绿地附近的公众,了解他们的大气污染风险感知与治理诉求,普及大气污染知识与危害。(2)在大气污染事件中,关注行为会显著增加,建议管理部门通过传播关于大气污染暴露的影响的信息来强调行为干预,加强公众对大气污染的认识。基于并非所有居民都能有效应对大气污染暴露的结果,建议管理部门提供详细的行动指南以及针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建议管理部门将大气污染的知识投放于女性出现频率高的场所;推广详细的室内行动指南,特别是采用高效的室内空气净化器;在大气污染天气制定减少汽车使用的措施,同时为了保护公众健康,提倡公众外出佩戴防霾口罩以及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最后,研究也对季节数据不足、样本结构存在偏差、未考虑城市客观大气污染数据等不足进行说明,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以对风险管理者和后续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总而言之,本研究为管理部门识别大气污染敏感人群、改善公众所处环境来引导公众的风险认知,了解采取适应性行为不足的因素来对公众大气污染暴露进行行为干预和提供行动指南,识别大气污染风险感知因子的影响来提高公众幸福感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大气污染风险感知管理、风险沟通等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