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未来思考(collective future thought)是指想象一个尚未发生的群体事件。个体未来思考和集体未来思考可能具有基于情绪效价的分离,进一步探索集体未来思考基于情绪效价的认知偏向(简称情绪认知偏向)及其影响因素,对集体未来思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往有关集体未来思考的研究均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展开的,而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习惯。已有研究证明,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个体未来思考具有积极偏向,而集体未来思考具有消极偏向,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集体未来思考是积极偏向还是消极偏向呢?另外时间距离对未来想象具有重要影响,那么时间距离对个体未来思考和集体未来思考的情绪认知偏向的影响是否存在异同?同时群体参照效应(group-reference effect)表明,群体认同程度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加工,中国个体对家庭、中国和美国这三类群体的认同程度和熟悉程度往往存在着一个递减的趋势,不同想象群体的集体未来思考情绪认知偏向应该存在差异,所以想象群体对集体未来思考的情绪认知偏向也应该存在重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未来流畅性任务和现象学评估重点探讨以下问题: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未来思考与集体未来思考的情绪认知偏向(研究一),以及时间距离对个体未来思考和集体未来思考情绪认知偏向的影响(研究二A),最后扩展集体未来思考的想象群体,探讨想象群体对集体未来思考情绪认知偏向的影响(研究二B)。研究一采用未来流畅性任务,要求被试分别想象个体和中国的未来积极事件和未来风险事件,想象完成后评估每一个未来事件的现象学特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索个体未来思考与集体未来思考的情绪认知偏向。运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未来事件个数上,想象范围和情绪效价的主效应显著,个体未来思考和集体未来思考的积极事件均要多于消极事件。同时个体未来思考和集体未来思考的差异体现在发生可能性、情绪唤醒度、细节和生动性上。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分别加入了时间距离和想象群体两个变量,其中研究二A加入了时间距离变量,分为4个时间距离,分别是1周后、1年后、5-10年后和40年后。要求被试分别想象这四个时间距离下的个体未来和国家未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究时间距离对个体未来思考和集体未来思考情绪认知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来事件个数上,个体未来思考和集体未来思考中情绪效价与时间距离的主效应、交互作用均显著,但其具有不同的表现;个体未来事件和集体未来事件在不同时间距离上的差异还体现在情绪唤醒度、细节、生动性和重要性上,表现为个体未来思考在不同时间距离上有较大的变化,但集体未来思考在不同时间距离上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研究一和研究二A仅仅是针对本国家集体未来思考的情绪认知偏向进行了探索,研究二B在此基础上另外加入了家庭未来和美国未来两个群体未来,以探讨想象群体对集体未来思考情绪认知偏向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在未来事件个数上,想象群体与情绪效价的主效应都具有显著差异,且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个体未来事件和不同集体未来事件的差异还体现在发生可能性、情绪唤醒度、细节、生动性和重要性上。综上所述,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得出以下结论:(1)个体未来思考为积极偏向,中国未来思考为积极偏向。个体未来思考和中国未来思考情绪认知偏向的差异体现在发生可能性、情绪唤醒度、细节和生动性上,总的来说,个体会认为中国未来事件更有可能发生,但个体更易想象到更高唤醒度、更多细节和更生动的个体未来积极事件。(2)个体未来思考的积极偏向会受到时间距离的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10年后(20-30岁之间)是一个高峰期;中国未来思考的积极偏向也会受到时间距离的影响,随着时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强,但可能会逐步趋于稳定。时间距离对个体未来思考和中国未来思考情绪认知偏向的影响差异还体现在情绪唤醒度、细节、生动性和重要性上。相比于中国未来思考,个体未来事件在不同时间距离上发生更大的变化,即积极事件情绪唤起度更高、细节更多、更加生动且更为重要。而中国未来思考就会相对比较稳定。(3)家庭未来思考为积极偏向,与中国未来思考的积极偏向是相当的,但家庭未来思考的积极偏向低于个体未来思考,个体倾向于认为家庭未来中的积极事件比消极事件更易发生、细节更多、也更为生动和重要。(4)美国未来思考无情绪认知偏向性,且与个体未来思考、家庭未来思考和中国未来思考相比,个体倾向于认为美国未来思考中的积极事件更难发生、唤醒度更低、细节更少、也更不生动和更不重要,同时消极事件比积极事件有更高的情绪唤起和更多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