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丧文化”是近些年来流行于我国青年群体之中的一股青年亚文化风潮。从表情包、语录到主题影视剧、歌曲、游戏,“丧文化”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全民关注的文化热潮,凭借着丰富的载体形式成为青年群体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舞台。传统青年亚文化研究理论往往遵从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定势,从“抵抗与收编”的理论话语来讨论出现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但是网络时代出现的“丧文化”拥有着更多互联网的新特性。本文将“丧文化”放置于青年亚文化的体系中进行研究,运用互联网的视角加以审视。通过文本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归纳“丧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现象,梳理“丧文化”的风格建构过程,分析“丧文化”背后所蕴含着的情绪内涵,探讨当青年亚文化与互联网“联名”后所发生的特征上的转变。研究发现,“丧文化”作为网络时代出现的青年亚文化,其“丧”的含义已经脱离了现代汉语规范中的内涵,泛化为一个包含有多重含义的标签。“丧文化”群体运用“拼贴”、“挪用”、“同构”等方式,对现实生活中已有的符号加以颠覆和解构,把已知的意义和用途转向其他的意义和用途,以此搭建了一个属于本文化群体的话语体系,呈现出以“虚拟的颓废精神”为形象,以“展现自身颓丧状态”为行为,以“自嘲”为行话方式的“丧文化”风格。“丧文化”所反映出来的群体心态,可以折射出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青年群体的精神诉求和集体面貌,研究发现,“丧文化”并不仅仅存在颓废、消极的负面情绪,也蕴含着青年群体娱乐、狂欢的乐趣,更深藏着一种自信和向上的积极心理。拥抱了互联网之后的青年亚文化,逐渐游走在真实与虚拟、抵抗与消解、边缘与大众、本地与全球之间的界限之中,其群体身份呈现出普泛化、流动性的转向,生产方式迈入数字化、自我再生产的路径,审美趣味也显露出碎片化信息的流行、以娱乐性消解抵抗性、全球化与本土化辨证融合的新特征。本文通过对“丧文化”的梳理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大众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时代出现的青年亚文化,让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在激发青年活力、增强青年创造力上不断发挥作用。